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诗词微课堂】第十期:拗救浅述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27:5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诗词微课堂】第十期:拗救浅述

在格律诗的创作中,"拗救"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体现了古诗词的音韵之美,还是诗人表达情感时灵活运用语言的体现。本文将从"拗救"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不同类型及其在诗词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格律诗中的重要技巧。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振传承弘扬中华诗词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积极响应中华诗词学会“数字化时代中华诗词发展高峰论坛”的精神要义,切实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给诗词的学习、创作、传播带来的无限机遇和巨大作用,不断推动中华诗词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条件下的“破圈”发展,潍坊诗词学会倾情推出视频栏目【诗词微课堂】。

主讲人简介

刘清华字静实,自号华和尚,山东潍坊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潍坊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寒亭诗词学会副会长,古诗词爱好者。曾参与《中国诗歌网》的“每日好诗”直播,并多次登上潍坊电视台读书栏目。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华辞赋》《楹联博览》《星星》诗刊《诗词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台湾《古典诗词》美国《中华诗词》韩国《东亚日报》等100多家中外诗刊报纸杂志。作品多次荣获中华诗词学会和诗刊社主办的诗词大赛等级奖。

拗救浅述

诸位老师好!这一节我们讲一下拗救。我觉得,作为一个市级专业诗词组织,像这样的基础知识并不需要再摊开普及,但是因每年有不少新会员的加入,“闻道有先后”,学会也争取尽量照顾到不同层级的会员,从这一期开始我们也穿插着讲一些诗词的基本常识。其实大家对拗救并不陌生,正如王力教授所说:“谈诗律必须兼谈拗救”,只要懂些格律诗词的诗人在习作过程中,常会因句意受声律平仄限制而或多或少的遇到过拗句。诗人往往遇到拗句时而自然去救,这一拗一救互为抵偿其诗便不再有诗病之患。在诗律学所谓“拗”的概念,唐朝诗人王睿在《炙毂子诗格》称拗体为“讦调体”,南宋方回在《瀛奎律髓》称之谓“丁卯句法”。以后包括清人赵执信、董文涣,今人启功、王力教授等,归纳总结的“拗句”“拗体”“拗格”中的诸多类型,及因“拗”而“救”的一些方法。唐朝诗人王睿在《炙毂子诗格》中:“李端公诗,“谁人收得章句箧,独我重经苔藓房”“句”字亦合用平,今用侧字,亦是讦调”。(注:唐朝称“仄”为“侧”)我们看一下《炙毂子诗格》中所指李郢的这首诗《伤贾岛无可》:“却到城中事事伤,惠休还俗贾生亡。谁人收得章句箧,独我重经苔藓房。一命未沾为逐客,万缘初尽别空王。萧萧竹坞残阳在,叶覆闲阶雪拥墙。”其中第三句:“谁人收得章句箧”(平平中仄平仄仄),这是一种大拗句式,是必须救的拗体诗,其第六字“句”应平用仄失替,而对句“独我重经苔藓房”(仄仄中平平仄平)第五个字“苔”须用平声救拗。这种句式最有代表性的诗句是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下面有讲)。方回也在《瀛奎律髓》中“拗字类”卷首认为:“江湖派”所称的“丁卯句法”即是“拗”(注:南宋末年兴起的文学流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许浑也因“丁卯体”而得名(注:许浑晚年居住丁卯桥村)。丁卯体主要特点是,将中间某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两句的第三字平仄互换。上联用半拗体,下联对句救拗。以格律诗五言基本句式为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丁卯体为:“中仄仄平仄,中平平仄平”。

如许浑诗《孤雁》:“昔年双颉颃,池上霭春晖。霄汉力犹怯,稻粱心已违。芦洲寒独宿,榆塞夜孤飞。不及营巢燕,西风相伴归”。

其颔联:“霄汉力犹怯,稻粱心已违”(中仄仄平仄,中平平仄平),出句的第三字“力”应平实仄,和对句第三字“心”平仄互换救拗(出句当今为小拗可救可不救,下面有讲。)。“拗”实际上始于杜甫的五、七言律诗,拗句”这一说法常使人误以为杜甫等诗人在创作近体律诗时就已有明确的有“拗救”之法。实际上,“拗”这种诗法观念,是以“后”视“前”,它应该是在在盛唐“古律攸分”“运古于律”时期逐渐完善格律诗声律的过程出现的,它并不一定符合当时盛唐诗人的创作本意。

而今初习格律诗者,常因拗与救而困惑。那么什么是近当代所说的“拗救”呢?我们入门时一般都会先学习王力教授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拗”的意义就是“违反常格”。“拗”,简单来说,就是应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结果用了仄声字,或者应该用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救”就是上面该平的地方用了仄声,所以在下面该仄的地方用平声,以为抵偿。如果上面该仄的地方用了平声,下面该平的地方也用仄声以为抵偿,“换易一两字平仄”。说到拗救就必须先说格律诗四个基本句—五言常格(七言时在五言前加与之相反的两个字)。五言格律诗的四个标准基本句式: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平起或者仄起都是指句中第二个字位置的平仄而言。其中凡是平仄不符合标准基本句式的字叫“拗字”,其句便是“拗句”。

拗救大体有四种类型:第一种小拗,可以不救;第二种必须救的拗句(句内救);第三种必须救的拗句(对句救);第四种变格为准律句。

第一种小拗,可以不救

五言为例: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这三种句式,凡第三字平仄不符者谓小拗,可救可不救。七言诗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三种句式,凡第五字平仄不符者谓小拗,可救可不救。

1、其中要注意的是,以基本句型五言为例:句型仄起仄收句式中如果第三字不救的话会出现这种句式:“仄仄仄平仄”有人以为是犯孤平,这是不正确的。王渔洋指出,“孤平”句只会出现在偶数句中,仄声收尾的句子不可能出现孤平句。“中仄仄平仄”和“中平中仄仄平仄”这类句式为普通拗句,并非孤平句。如李白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其颔联“此地一为别”就是“仄仄仄平仄”句式,其对句“孤蓬万里征”未做拗救。当然我们也可以对句用“平平平仄平”相救。如王维诗《登裴秀才迪小台》:“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其颔联出句“落日鸟边下,”就是“仄仄仄平仄,”句式,而对句“秋原人外闲”就在第三字做了拗救,“平平平仄平”。小拗可不救,如果进行对句拗救,这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丁卯句法”,七言句以此类推。

2、以基本句型五言为例:句型平起仄收句式中如果第三字不救的话会出现这种句式:“平平仄仄仄”三仄尾,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读唐诗,唐人并不避“三仄尾”,即使到清代,虽然对律诗格律要求严格,但仍认为“平平仄仄仄”是拗律句。如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便说:“唯上句三字拗仄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藉古句者。首二连平亦无夹平之病。”如杜甫诗《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其第三句“江流石不转”就是“平平仄仄仄”句式。不过此句式尚有争论,其并不被当代诗家认可建议写作过程中不要用。

3、以基本句型五言为例:句型平起平收句式中如果第三字不救的话会出现这种句式:“平平平仄平”如王维诗《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尾句“王孙归不归”便是“平平平仄平”句式,其可以作为“小拗”不救单独使用,当然也可以作为出句“(仄)仄平仄仄”的对句拗救使用。(下节有讲)因时间问题七言不再做例举。

第二种必须救的拗句(句内救)

孤平句,所谓“孤平”是指格律诗平起平收五言句:“平平仄仄平”第一字,或仄起平收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应平实仄的拗句。对于“孤平”历来说法不一,颇有争议。在当代,主要是王力教授的“孤平”和启功先生的“夹平”两派学说,在这里我们只讲拗救不加入讨论。那么犯了孤平,该如何补救呢?我们先看看孤平的两种拗句句式,五言的:“仄平仄仄平”,七言的:“中仄仄平仄仄平”。其实只需把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改为平声,就完成了拗救。如李白五言诗《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尾句“恐惊天上人”“仄平平仄平”便是孤平的一拗三救。如王昌龄七言诗《浣纱女》:“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其第二句“江上女儿全胜花”“平仄仄平平仄平”便是七言孤平的三拗五救。

第三种必须救的拗句(对句救)

对句拗救,如五言基础句:“(仄)仄平平仄”其对句是:“平平仄仄平”。如果出句第四字为仄的时候,对句第三字必须为平,也就是出句拗句:“(仄)仄平仄仄”,对句救拗句必须为:“平平平仄平”,这样就完成了对句拗救。如白居易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便是出句第四字“不”应平实仄拗句时,对句第三字“吹”必须为平救。七言诗同样,如我们上面所讲的“讦调体”李郢的《伤贾岛无可》句中“谁人收得章句箧,独我重经苔藓房”出句第六字“句”应平实仄拗句时,对句第五字“苔”必须为平救。

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拗救,一字救双句。也就是,本句拗和对句拗同时使用同一个字救的情况。如陆游诗《夜泊水村》:“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其中颈联“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出句“万”字处该用平声,这里却用了仄声生成拗句,对句“无”字作了救拗,同时“无”字还救了本句“向”的孤平。

第四种变格准律句

五言律诗平起仄收基础句:“平平平仄仄”,有一种变格:“平平仄平仄”。同样,七言的仄起仄收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其变格:“仄仄平平仄平仄”。咱们以五言为例,这就出现了句子中二、四位置同为平声,是典型的“失替”,有人认为是出律或是特拗句。但这种情况在唐宋是常见的,特别是严格的试帖诗中,以至于后人把这种格式归入半律体,不认为其有出律。并且这个句式还有个专有名称,叫做“锦鲤翻波”。如孟浩然诗《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其首句“移舟泊烟渚”便是“锦鲤翻波”句式“平平仄平仄”。这里我们要注意到的是,变格准律句的首字是不可再“可平可仄”了。

“锦鲤翻波”还有个相对称的姊妹花叫“太白醉酒”。其为五言仄起平收基础句:“仄仄仄平平”变格“仄仄平仄平”句式,称作“太白醉酒”。如孟浩然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其首句“八月湖水平”便是“太白醉酒”句式“仄仄平仄平”。“太白醉酒”虽受古人喜爱但现在争议较大,并不为当今诗家认可,建议大家只做“知识点”交流,但在写作中还是不要用到这种句式为宜。

还有一种句式“锦鲤翻波”对“太白醉酒”。但是其句对形式是不被当今主流诗家认可为对句拗救,我们只做例词欣赏。,我们只做例词欣赏。如李山甫诗《别墅》:“此地可求息,开门足野情。窗明雨初歇,日落风更清。苍藓槎根匝,碧烟水面生。玩奇心自乐,暑月听蝉声。”其中颔联“窗明雨初歇,日落风更清”便是“锦鲤翻波”对“太白醉酒”句式。

关于拗救各方争议较大,我们学习的意义在于,鉴赏古人作品时懂得一些拗救常识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关于“拗救”的使用,个人以为在律诗写作过程中尽量不要用“拗句”。因古人常以“质文并重,质先于文”的观念为主,其是非不得已为之的“补救”措施,并非是格律诗句常态。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更是不提倡一开始就学用“拗救”之法,而是应该先夯实好平仄格律的基本知识以“防”为主。

因时间问题,今天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再见!

本文原文来自潍坊诗词学会诗词微课堂系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