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光眼周:揭秘青光眼的早期信号
世界青光眼周:揭秘青光眼的早期信号
3月12日是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是“共管慢病青光眼,留得光明恒久远”。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被称为“视力的小偷”,因为它在悄无声息中损害我们的视力。据统计,全球约有7000万人患有青光眼,到204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增至1.12亿,其中约10%的人至少一只眼睛失明。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因素。通俗地说,就是眼球内压力太大,超越了眼球内部组织,特别是眼压升高,超过了视神经所能耐受的限度。因此早预防、早发现、及时正规治疗是避免青光眼致盲的有效手段。
青光眼的早期信号
青光眼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隐匿性。大部分类型的青光眼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患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丧失视力。但有些类型还是有一些预警信号: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多出现在傍晚或是情绪激动后,突感雾视、虹视,可能有患侧额部疼痛,或鼻根部酸,严重可出现恶心呕吐,视力急剧下降,多误以为脑血管疾病而就诊急诊科。
慢性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发病隐匿,早期无自觉症状,多数患者发现视力下降就诊即为疾病中晚期,若患者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会导致失明,这类患者更应引起重视。
其他类型:先天性青光眼可能表现为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继发性青光眼则可能在原有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基础上出现眼红、眼痛等症状。
高危人群需警惕
虽然任何人都可能患上青光眼,但以下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有青光眼家族史者:原发性青光眼患者40岁以上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据统计,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是正常人患病率的10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正常人患病率的6~9倍。
某些地区的人:亚洲人闭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较高,非洲人更容易患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老年人:老年人患青光眼的风险较大,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人在50岁后,晶状体逐渐吸水膨胀,核硬化,悬韧带松弛,引起前房浅,房角窄,房水循环受阻,进而引起眼压升高。
屈光不正者:远视眼、短眼轴、小眼球的人易患闭角型青光眼。而高度近视者易患开角型青光眼。
高眼压者:高眼压者患青光眼的风险较大,但并非所有高眼压者都会进展为青光眼,因此需要定期进行复查。
患有与青光眼相关的全身性疾病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若疾病控制不佳,容易发生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阻塞房角,导致患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使用某些药物者:长期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可患激素引起的青光眼,这与用药的持续时间、药物剂量以及个体的易感性有关。
如何预防和筛查?
青光眼虽然可怕,但通过早期预防和定期筛查,可以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和延缓病情发展。
定期检查: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群,或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检查项目包括眼压测量、眼底检查、视野测试等。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用眼,每工作40-50分钟,应休息5-10分钟,做眼保健操或远眺。
- 健康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C、E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西红柿等,少吃辛辣油腻食物。
- 适度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眼压。
-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因为肥胖会增加眼压。
- 避免吸烟饮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青光眼的风险。
管理好全身性疾病: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可以减少这些疾病对眼部健康的负面影响。
避免眼部受伤:在参与可能导致眼部受伤的剧烈活动时,应佩戴防护眼镜。
青光眼的预防较治疗更为重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是预防青光眼、保护视力的关键。
早期诊断是关键
青光眼目前尚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延缓视力丧失。如果发现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让我们一起关注眼部健康,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特别是高危人群。不要等到视力模糊才想起保护眼睛,那时可能已经为时晚矣。让我们携手守护视力,不让“视力的小偷”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