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孙悟空:从原著到影视,形象大不同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07:4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孙悟空:从原著到影视,形象大不同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这是《西游记》原著中对孙悟空的经典外貌描写。然而,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形象与我们熟悉的影视作品中的孙悟空有着不小的差异。

01

原著中的“野性”美猴王

在原著中,孙悟空的外貌被描绘得十分奇特且略显狰狞。他有着“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面部毛发浓密,尖嘴缩腮,整体形象更接近野性十足的灵猴。尽管如此,他的装扮(虎皮裙、金箍棒)又透露出一种独特的威严感。

值得注意的是,金箍和金箍棒的描写也与影视作品大不同。金箍并非我们熟悉的紧箍咒,而是一条只有神仙才能看到的金线,平时并不显眼。金箍棒则可以根据需要变化大小,平时并不一定拿在手里。

02

影视作品中的“美化”之路

在影视作品中,孙悟空的形象经历了从“野性”到“人性化”的转变。最经典的莫过于六小龄童版的孙悟空,他保留了原著中的一些特征,如毛茸茸的脸庞和尖耳朵,但整体形象更加俊朗,更符合大众审美。

相比之下,周星驰版的孙悟空则更接近原著的描写。在《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的造型带有明显的猴特征,獠牙、毛脸,甚至还有尾巴,这种还原度较高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03

从“白衣秀才”到“齐天大圣”

孙悟空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最早在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孙悟空以“白衣秀才”的形象出现,是由“猕猴王”化身而来。这一形象在宋、金、西夏时代的艺术品中都有所体现。

到了元代,孙悟空的形象开始出现明显的猴形特征。在榆林窟、东千佛洞等地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头戴僧帽或东坡帽、身着长袍的猴行者形象。

明清时期,随着《西游记》小说的广泛传播,孙悟空的形象逐渐定型为头戴金箍、手持金箍棒的猴王形象。这一形象在民间艺术和戏曲中得到广泛传播,最终成为我们今天熟悉的经典形象。

04

文化符号:从叛逆到英雄

孙悟空的形象演变,不仅反映了艺术创作的变化,更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他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象征着智慧、勇敢、坚韧等美德。在新时代,孙悟空的形象继续传承与创新,成为与蜘蛛侠、蝙蝠侠等并驾齐驱的中国特色超人形象。

从“白衣秀才”到“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演变见证了一段段历史变迁,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孙悟空始终是那个“七十二变”的英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求自由、正义与尊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