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家族的荣耀密码:皇后与无忌的双剑合璧
长孙家族的荣耀密码:皇后与无忌的双剑合璧
长孙家族在唐朝的显赫地位,离不开两位关键人物: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他们以各自的才华和贡献,共同塑造了长孙家族的辉煌,堪称古代版的“双剑合璧”。
长孙皇后的政治智慧与贤德
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的母亲。她出身高贵,不仅容姿秀丽,更以冰雪聪明和贤德淑惠著称。长孙氏自十三岁嫁李世民,夫妻二人便风雨同舟、互相扶持。李世民很爱重这位妻子,在他即位后十三天便册封长孙氏为皇后。
长孙氏自幼博览史册,见识非凡,在后位时,经常引经据典、借古喻今来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照拂忠厚直言进谏的大臣。她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只是这位贤德的皇后在贞观十年就去世了,年仅三十六岁,后葬于唐昭陵,谥号文德皇后。
长孙氏的家族背景非常强大,作为皇族宗室,从北魏至隋以来能人辈出。她的父亲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哥哥是唐朝宰相长孙无忌。长孙氏是父母最小的女儿,且冰雪聪明、乖巧伶俐。所以父母非常疼爱这个幼女,对于她的婚事,自然也非常上心。
隋炀帝执政失德,对内搜刮民脂,滥用民力;对外连年兴兵作战,使老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民怨日益沸腾,各地纷纷揭竿起义。隋朝大厦在各路兵马的讨伐下,轰然倒塌,荡然无存。此时李渊的势力日益增强,在义宁二年(618年)李渊登基为帝创建大唐,封李世民为秦王,长孙氏为秦王妃。
唐朝建立之初,天下未平,群雄依然纷争。唐朝板块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于是李渊频频派遣几个儿子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逐步统一全国。李世民作为主帅,经常出征在外,长孙氏在牵挂夫君之余,将家事打理的井然有序,尽力为夫君免除后顾之忧。
李世民征战疆场、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因此威望日高,名声日响。这让太子李建成渐渐觉得自己太子的位子受到了威胁,所以对李世民有所忌惮。人红是非多,自此有关李世民的流言蜚语接连不断,甚至有人在高祖面前谗害李世民。
秦王妃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丈夫功高盖主,导致太子嫉妒所致,于是她常常出入宫中,孝顺公公李渊,再去后宫与妃嫔们交往,以缓和父子之间的矛盾,弥补兄弟之间的嫌隙。当然中伤诋毁一直没有中断,李渊听信谗言已经对李世民很不满,好在有尚书右仆射萧瑀和太子少保李纲等人的鼎力支持下,李渊才没忍心对李世民下死手。
武德二年高祖已冰封过秦王,只因内外战事吃紧,不得不一次次重新启用李世民。然而高祖对每次凯旋而归的李世民又愈加忌惮和猜疑。到了武德末期,高祖猜忌心更重,太子李建成逼迫更紧,李世民的处境愈发艰难。加上李世民平叛杨文干后,他与太子已经到了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地步。太子李建成恨不得将李世民处之而后快,于是再次用谣言诬陷李世民,用毒酒加害李世民,又与齐王李元吉策划暗杀李世民,但均未成功。一系列的事件,加剧着秦王府与东宫间的矛盾,使他们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秦王妃面对丈夫所遇不公,所处险境,她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站在丈夫身后,和秦王府的幕僚共同支持丈夫。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的李世民决定反击,于是在六月四日的凌晨,李世民率领八百将士埋伏与玄武门。当天长孙氏站出来从容勉励将士,使将士们无不感激秦王妃的亲自慰勉,因此更奋勇无前。妻子的无所畏惧激励着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秦王完胜而告终,随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长孙氏成为太子妃。
同年八月李世民登基为帝,紧接着便册封长孙氏为皇后。长孙皇后喜读史册,经常与太宗皇帝,谈古论今,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因此唐太宗对长孙皇后既宠爱又敬重。长孙皇后聪慧贤良、德行深远,经常利用自身对丈夫的影响力来照拂朝廷贤良,匡正丈夫的过失。
有一次李世民回宫非常气愤地对妻子说:“魏征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我一定要杀了他。”长孙皇后看到盛怒的太宗,没有劝说而是退到内室,换上正式的朝服,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贺。李世民十分不解问祝贺什么?长孙皇后则微笑这说:“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听了如梦初醒,之后也更加器重魏征。
除魏征外,房玄龄也受到了长孙皇后的护佑。当时房玄龄因错被太宗遣返回家,长孙皇后知道了便对唐太宗说:“玄龄尽忠陛下,为人小心谨慎,颇有奇谋,此人忠直可信,如果没有大的大的过错,希望陛下不要放弃这位大臣。”太宗听了皇后的意见觉得有理,便再次重用了他。长孙皇后用她自身的影响力,用她柔性的力量,安抚了丈夫,又护佑了贤良,真可谓一代贤后。
长孙无忌的军事与政治才能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和外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唐太宗长孙皇后的兄长,唐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博学多才,又有谋略,少年时即与李世民交好。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在长春宫进见,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征讨。
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贞观元年,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历任太子左庶子、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司空,功勋卓著,又是外戚,是太宗最信赖倚重的大臣。虽然位极人臣,招致议论,但唐太宗多次表示对长孙无忌的信任,屡加恩宠。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
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名列第一。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子李承-{干}-谋反被废,唐太宗欲立晋王李治,召长孙无忌、房玄龄、李𪟝密议,长孙无忌表示支持,次年李治被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危,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
唐高宗继位,拜无忌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扬州都督,主持朝政。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谋反事泄,无忌为稳固高宗帝位,以谋反案诬陷吴王李恪,李恪与房遗爱、高阳公主等一同被杀。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欲立武昭仪为皇后,无忌坚决反对,招致武后仇恨(另一说为长孙无忌权力太大令高宗忌惮)。许敬宗于是告状说长孙无忌谋反,高宗削无忌爵,流黔州(今重庆彭水郁山镇)。
659年被逼自缢死,天下哀之。虽然不久后他的子孙就被召回仕官袭爵,但长孙一族由此衰败。唐高宗上元年间,下诏追复无忌官爵。无忌有诗三首留于后世。
双剑合璧:家族荣耀的巅峰
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双重贡献,成就了长孙家族的辉煌。长孙皇后以其政治智慧和贤德,辅佐太宗治理国家,同时照拂忠良,维护朝政稳定。长孙无忌则凭借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不仅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汗马功劳,还在高宗时期主持朝政,确保了唐朝政局的平稳过渡。
长孙家族的荣耀密码,正是这种“双剑合璧”的模式。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双重贡献,不仅展现了家族力量的强大,也揭示了个人才华与家族荣誉之间的紧密联系。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为后世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