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院士: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张伯礼院士: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2024年12月29日,在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林药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通过视频致辞,强调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效益。他指出:“中药材规范化、大面积种植不仅保护了生态,还改善了环境。许多林地、荒漠化土地适合种植中药材,既能维护森林生态,又能产出高质量药材。”
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近年来,随着全球对中药材需求的不断增加,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面临着严重的过度开发问题。许多珍稀药材濒临灭绝,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据统计,中国有1800至2100种药用植物面临灭绝的威胁。在此背景下,人工种植药用植物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生态种植技术:实现双赢的关键
生态种植技术是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核心。这种技术强调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例如,森林下栽培技术就是一种利用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中药材种植的方法,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种植是中国中药材生态种植的成功案例。三七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广西,其栽培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海拔、气候和土壤。通过森林下栽培技术,可以在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情况下,实现三七的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具体操作包括选地、整地、育苗移栽和有机管理等环节。例如,选择对三七生长无负面影响的人工林地,确保森林冠层密度适中,土壤为砂壤土或壤土,且未种植任何作物至少8年。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和生态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三七的产量和质量。
政策支持:推动规范化种植的重要保障
为了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为例,该县对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在种子种苗繁育方面,对新建种苗繁育大棚和露地种子种苗繁育给予补贴;在种植基地建设方面,对不同品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给予不同额度的补助;同时,还鼓励科研试验和产地加工,并对集体经济组织实施的项目给予财政全额投资。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有效缓解了野生药材资源的压力,还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以三七为例,通过规范化种植,不仅保护了野生资源,还实现了产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据统计,采用森林下栽培技术的三七,其有效成分含量比野生三七提高了20%以上,同时产量也增加了30%。
可持续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未来之路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不仅关乎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更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与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院长吴滨江的交流中强调,人才创新培养是中医药融入海外医学及教育体系的关键。吴滨江表示,由于行医环境不同,海内外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需要遵循不同的发展规律。在中国,中医可以使用西药,也可通过中西医结合等多途径发展。但在海外,不同国家对中医药的法规不尽相同,以加拿大为例,由于中医针灸立法的限制,中医只能走“纯中医”的发展道路。
面对这一挑战,吴滨江提出,应主动为传统中医插上科技的翅膀。例如,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建立起西医实训室,引进解剖和经络腧穴3D教学仪,建立起中医临床实训室,引进脉诊仪及舌诊和面诊仪,不断借力现代科技对中医药的助力作用。同时,还应注重提高海外中医人的临床诊治能力,并在全球范围内与中医药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建立常态化机制,守正创新,培养海外临床针灸等“纯中医”人才。
张伯礼院士的观点和实践案例充分证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的生态种植技术和政策支持,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还能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技术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涌现,中医药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