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天工开物》:17世纪中国科技百科全书的成就与影响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31:5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天工开物》:17世纪中国科技百科全书的成就与影响

《天工开物》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纂的一部科技巨著,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18篇,详细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涵盖了谷物栽培、纺织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冶金、舟车制造等多个领域。书中附有123幅插图,生动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书中不仅总结了当时的生产技术,还体现了中国古代物理知识的应用。例如,在提水工具、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熔融、提取法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

在生物科学方面,《天工开物》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这一观点体现了对生物遗传变异的深刻认识,与西方科学发现相比毫不逊色。

值得注意的是,《天工开物》的成书正值17世纪东西方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西方在这一时期涌现了牛顿、克普勒等科学巨匠,推动了理论科学的快速发展。相比之下,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中国科技更注重实用技术和经验总结。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科技发展的不同路径:西方侧重于理论研究和知识体系的建立,而东方则更注重技术应用和生产实践。

《天工开物》的国际影响力始于19世纪初。1830年,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Aignan Julien)开始翻译《天工开物》,特别是其中的《丹青》章节。为了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先民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智慧,儒莲于1837年完成了《天工开物》养蚕部分及《授时通考·蚕桑门》的翻译工作,将译本命名为《桑蚕辑要》。达尔文亦阅读了儒莲的译著,并称之为权威性著作,还将中国养蚕技术中的有关内容作为人工选择、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例证。

儒莲的译作被转译成意大利文、德文、英文、俄文、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等,广泛传播于欧、美、非三大洲。在全世界发行版本达16种之多,呈现了汉学翻译史上难得的盛景。

在造纸技术方面,《天工开物》带给欧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虽然从12世纪开始,欧洲人已经学会了造纸,但原料单一,产量稀少,难以应对18世纪后耗纸量激增的状况。1840年,儒莲将《天工开物》造纸章译成法文并刊登于《科学院院报》。其中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多种原料代替原本欧洲造纸业的主要原料破布,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法、英、德等国以儒莲所介绍的原料成功造成了纸,渡过了原料和产量稀少的危机。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名篇《幻灭》中,描述了主人公大卫·赛夏在中国造纸术启发下试图改变造纸原料。文中赛夏说:“由于原料关系,中国纸一开始就胜过我们的纸。葛罗齐埃神甫藏着一部专讲造纸技术的中国书,附有不少图解,说明全部制造过程;他给我们看纸坊里堆着的大批竹竿,图画得很细。”巴尔扎克写下的,正是对欧洲人在《天工开物》中寻找新造纸原料的生动描述。

《天工开物》在全球发行了20个版本左右,印刷了近50次之多。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将宋应星称为“中国的狄德罗”,认为《天工开物》可与狄德罗主编的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匹敌。生物学家达尔文,充满热情地称《天工开物》为“权威性著作”,并在生物进化论中直接引用。

“对于17世纪的欧洲而言,《天工开物》记载的工艺堪称‘黑科技’。”《〈天工开物〉全新译注》丛书主编邱尚仁说,《天工开物》中对物种变异杂交的记录、第一台纺织机的发明都比西方更早,“书中介绍的养蚕防病流程,还直接帮助欧洲解决当时因蚕病引发生丝大量减产的危机。”

《天工开物》不仅是一部科技著作,更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智慧和科学精神的百科全书。它不仅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东西方科技交流的重要桥梁,《天工开物》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