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娃唱响国粹之声 天津新年京剧晚会展现传统文化新活力
萌娃唱响国粹之声 天津新年京剧晚会展现传统文化新活力
2025年1月5日晚,天津华夏未来剧院内灯火辉煌,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年京剧晚会正在上演。台上的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唱念做打间尽显京剧艺术的魅力。然而,最吸引观众目光的,是这些演员们的年龄——他们只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0岁的孩子们。
这场由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天津华夏未来文化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晚会,以一出经典的《四郎探母》拉开了序幕。来自华夏未来少儿京剧团的小演员们,在天津京剧院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京剧视听盛宴。
“怎么能把闺女培养成这样?”“这眼神,这动作,太专业了!”“仿佛看到了未来京剧舞台上的新星!”观众席上,掌声和赞叹声此起彼伏。这些孩子们的一招一式,不仅展现了扎实的基本功,更流露出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理解。
这场晚会的成功,正是近年来京剧艺术在青少年中传承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江西南昌,一家名为“青蓝”的少儿京剧社,用16年的坚守,培养出了20多朵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京剧“小梅花”。
青蓝少儿京剧社的创始人朱荣岑,出身京剧世家。2008年,当教育部倡导“京剧进校园”时,她自费成立了少儿京剧培训班。起初,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很多家长对京剧并不了解,甚至有所误解,认为京剧只适合中老年人。朱荣岑便花了大量时间去各个学校门口发传单,做宣传。
16年的不懈努力,青蓝少儿京剧社成绩斐然:共获得全国“小梅花”个人金奖20枚、集体节目金奖5枚,以及“和平杯”十小名票和银奖6枚,并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和平杯中国少儿京剧培训基地”。
在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青蓝少儿京剧社的学员孙赫辰凭借在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中的精彩表演,摘得“小梅花”称号。这位年仅10岁的小演员,已经学习京剧6年。“学京剧虽然难,但是我很喜欢,因为京剧是我们的国粹,我想把它传承下去。”孙赫辰说。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并爱上京剧,青蓝少儿京剧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他们结合时代特点、人文历史、红色文化等题材,创排了多个少儿京剧新剧目。2022年,青蓝少儿京剧社首次将戏曲学院开进了校园,如今,已与10余所学校签订了“京剧进校园”合作办学协议。
在云南,一群平均年龄只有8岁的京剧少年,也在暑假期间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热情。他们每周都要进行长时间的基础训练,包括声音练习、身段训练以及戏曲动作的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习如何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通过动作、表情和声音来诠释角色。
京剧艺术的传承,不仅需要孩子们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在北京,一些京剧培训机构已经开始面向成人招生,由专业京剧演员授课,课程涵盖发声、吐字、唱段、站姿、手势、眼神等内容。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为京剧艺术培养了新的观众,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一些京剧社开始尝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让京剧艺术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例如,通过信息可视化技术,将京剧的发展历程、角色分类、艺术手法等知识,以图表和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在欣赏京剧表演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京剧的文化内涵。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经典,理应在孩子们身上得以体现。”青蓝少儿京剧社的负责人张波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努力,通过让孩子们接受京剧艺术正确审美的启蒙教育,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这场天津华夏未来剧院的新年京剧晚会,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这些孩子们,用他们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唱响了京剧艺术的未来。正如一位观众所说:“看着这些孩子们,我仿佛看到了京剧艺术的明天,那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