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假货可报警处理,律师详解维权全流程
网购假货可报警处理,律师详解维权全流程
在网购盛行的时代,消费者权益与商品真伪备受关注。不法商家销售假冒商品不仅侵犯知识产权,也损害消费者权益。面对假货横行的问题,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本文将从法律角度解析买到假货时的应对措施,包括如何判断商品真伪、是否可以报警以及退换货程序等。
在网络购物盛行的年代,消费者权益与商品真伪备受关注。不肖商家贩售伪冒商品不只侵害知识产权,更损害消费者权益。面对假货横行的问题,身为企业法律顾问的你是否了解相关的检举管道与法律程序呢?又该如何判断手中的商品是真品还是赝品,以保障自身权益?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买到假货时的退换货程序,以及如何避免网络购物的风险,并检视商家的诚信程度。透过律师的专业解析,让我们一起捍卫消费者权益,远离仿冒商品的陷阱!
如何判断购买的商品是否为仿冒品?
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常常担心所购买的商品可能是仿冒品。为了保障自身权益,消费者应该学习如何辨识商品真伪。透过观察商品细节、查询官方资讯等方式,消费者可以初步判断商品是否为仿冒品。
商标权人对真品的辨识方式
商标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品牌和产品,通常会在商品上加注特殊的辨识方式,例如产品编码或防伪标签。这些辨识方式可以帮助商标权人快速判断商品真伪,同时也是消费者辨识真品的重要依据。若消费者对商品真伪有疑义,建议直接向商标权人求证,由其进行专业的商品鉴定。
常见的仿冒商品特征
仿冒商品通常存在一些明显的特征,消费者可以通过仔细观察来辨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仿冒商品特征:
- 商标Logo错误或拼字有误
- 商品质感和做工明显粗劣
- 缝线歪斜或不平整
- 商品标签和说明书印刷品质低劣
- 商品价格明显低于市场行情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谨慎观察以上这些仿冒商品的特征。此外,也可以通过查询品牌官网或授权经销商的信息,了解真品的特点和售价,以进一步确认商品真伪。提高警觉和辨识能力,可以有效降低购买到仿冒商品的风险,保障自身的消费权益。
购买到假货可以报警吗?
当消费者不幸买到仿冒品时,除了向卖家要求退换货之外,还可以通过报警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销售仿冒商品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多项法律,消费者可以通过警察机关介入调查,追究卖家的法律责任。
销售仿冒商品涉及的法律责任
销售仿冒商品的行为涉及以下几项罪名:
- 刑法第339条的诈欺罪
- 刑法第339-4条的通信诈欺罪
- 商标法第97条
卖家明知商品为仿冒品却刻意隐瞒,诱使消费者购买,已经构成了诈欺罪的要件。如果是通过网络或其他通讯方式销售仿冒品,则还可能触犯通信诈欺罪。此外,销售仿冒品也是明显的商标法侵权行为,依商标法第97条规定,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并科新台币500万元以下罚金。
报警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消费者如果收到仿冒商品,可以携带相关事证(如订单、金流记录、商品照片等)到住家附近的警察局报案,检举仿冒品的来源。报案时应向警方说明事发经过,提供详细的犯罪事实,让警方能立案调查。
报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详细记录订购商品的时间、地点、金额等信息
- 保留与卖家的联络记录,如对话、语音等
- 避免拆封或使用仿冒商品,以保存完整证物
- 向警方提供仿冒品及包装,配合调查
通过保智大队检验商品真伪
内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二总队刑事警察大队(保二总队)设有“保智大队”,专责查缉侵害知识产权犯罪。消费者若对商品真伪有疑虑,可以向保智大队检举,请其协助鉴定商品真伪。保智大队的检举专线为0800-016597。
倘若因购买仿冒品而报警,却因案件不明、证据不足等因素而未受理,消费者可优先通过保智大队确认商品真伪,再据以提起刑事告诉。如此可避免因产品真伪存疑,导致警方认定纯属民事纠纷而不受理的情况。
消费者购买到假货的其他法律救济途径
除了报警提告之外,消费者买到假货还可以通过民事求偿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消费者保护法的规定,若企业经营者故意销售仿冒品,消费者可以请求损害额五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金;若是因重大过失造成的损害,则可以请求三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金;如果是因过失所致的损害,则可以请求一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金。
此外,商标权人也可以依照民法和商标法的规定,就侵害商标权所受到的损害、所失去的利益或应得的授权金损害等,向侵权者提出赔偿请求。这样的民事求偿不仅可以弥补商标权人的经济损失,也能够达到吓阻侵权行为的目的,进而保护消费者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提起民事诉讼时,可以选择自行向法院提告,或者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提出,后者相对来说较为便利省时。
不过无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搜集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确实受到侵权行为的损害,才能够获得法院的支持。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务必要留意商品的真伪,并保留相关的证据资料,以免权益受损却无法获得救济。
购买到假货的退换货方式与程序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若不幸买到仿冒品或瑕疵商品,该如何进行退换货呢?以下针对不同购物情境,说明相关的退换货程序与消费者权益保障。
一般买卖的退换货规定
在一般实体店面购物时,除非商品存在严重瑕疵,否则消费者对于轻微瑕疵不满意,通常不足以要求业者提供退换货服务。然而,如果卖家明确保证所售商品为真品却未达标准,消费者可据此主张退换商品的权利。部分业者也会提供更有利的约定,例如在一定期限内提供无条件退换货服务。
邮购、访问买卖、网络拍卖购物的退换货规定
依据消保法鉴赏期的规定,消费者在通过邮购、访问买卖或网络拍卖等方式购物后,自商品送达之日起算7日内,无须说明理由及负担任何费用,即可主动退回商品或以书面通知卖家解除买卖契约。这项规定大大提高了网络购物退货的便利性,为消费者权益提供了重要保障。
如何向卖家主张退换货权益
消费者买到仿冒品时,除了依消保法主张7天鉴赏期退货外,还可根据民法的物之瑕疵担保及债务不履行等规定,向卖家主张相关权利。若与卖家协调无果,消费者可拨打1950消费者服务专线寻求协助,或通过消费争议调解机制解决问题。必要时,也可循司法途径提起民事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之,消费者买到假货时,应把握法律赋予的权利,积极采取退换货程序,以保障自身权益不受损害。通过正确运用消保法与民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可以有效降低购物风险,安心享受购物乐趣。
本文原文来自EZLAW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