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马村镇探索“三纸融合”新模式
麻竹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马村镇探索“三纸融合”新模式
在四川乐山市夹江县马村镇,一场以麻竹种植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个有着“千年纸乡”美誉的小镇,正通过创新的“纸文化、纸产业、纸旅游”三纸融合模式,不仅解决了当地原材料短缺的问题,还带动了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麻竹种植: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麻竹,这种看似普通的竹子,如今已成为马村镇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据马村镇党委书记陈剑介绍,近年来,马村镇大力发展现代林竹产业基地,通过种植麻竹等竹类作物,不仅解决了当地原材料短缺问题,还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麻竹种植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以广东英德市为例,作为全国麻竹笋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地区,英德市麻竹笋产业今年前三季度综合产值已达91.47亿元,种植面积达85.91万亩,从事麻竹笋行业的人员有5700多户2万多人。在广西鹿寨县平山镇屯秋村,村民陆东南通过种植麻竹,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2亩扩展到60多亩,不仅自己增收,还为其他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纸融合:文旅发展的新路径
马村镇的乡村振兴之路并非简单的种植业发展,而是通过“纸文化、纸产业、纸旅游”的三纸融合模式,实现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在马村镇杨湾纸坊,20余个古法纸槽正有条不紊地运作,工人们忙碌地复原着“大千竹纸”古法技艺生产场景。这里不仅是一座古法造纸作坊,也集合了文化传承、乡村旅游等多重功能。据统计,杨湾纸坊已累计接待国内外研学团队50余次。
石堰村村史馆是马村镇里另一处具备多重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坐落在石堰村村口千年纸乡牌坊前的村史馆是夹江县首个村史馆,馆内对石堰村及周边碧山村、杨湾村等造纸村落的历史风貌、产业分布、生活民居、造纸工艺、纸乡民俗等方面进行了整体呈现。
“纸文化”特色民宿——“文家乐”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走进一树闲居文家乐,书房、笔墨纸砚、庭院、山景房一应俱全,让民宿更显惬意。目前,马村镇已正式授牌10家“文家乐”民宿,可提供40间客房。
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的新保障
为了进一步推动麻竹产业的发展,夹江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乐山市林业和园林局着力开展林竹产业招商引资,推动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同时,政府还积极为麻竹笋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如英德市推出的“金竹笋”贷款,为麻竹笋产业群体授信20亿元,并提供利率优惠。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马村镇的麻竹产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统计,2023年,夹江书画纸产量占据了全国67%的市场份额,手工书画纸年产量36万刀,机制书画纸年产量10万吨,夹江纸产业综合收入达64亿元。
未来展望:绿色发展的新蓝图
展望未来,马村镇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麻竹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还将继续深化“三纸融合”模式,推动纸文化、纸产业与纸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马村镇正以麻竹种植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相互融合的新路径。这片千年纸乡,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