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万青年返乡创业,三地创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1220万青年返乡创业,三地创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繁华的大城市,回到家乡创业。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1500万人。这一趋势背后,是年轻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新选择,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
成功案例:芷江侗族自治县的“五老”模式
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一群特殊的“导师”正成为青年返乡创业的重要力量。他们是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五老”人员。这些经验丰富的前辈们,正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近日,芷江镇柳树坪村的返乡青年田东生遇到了大棚病虫害的问题。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民政局退休农艺师刘顺吉。接到电话后,刘顺吉立即赶到田东生的大棚,为他提供技术指导。这样的场景,在芷江已成常态。
芷江民政局积极动员组织“五老”人员重新投入农业领域。他们不仅自己开垦荒地,创建种植养殖示范基地,还把这些地方变成教学点,培训在家的青壮年,提升他们的种养技能。在“五老”人员的指导下,黄金奈李、肉牛、乌骨鸡等特色农业项目纷纷落地,不仅丰富了乡村经济形态,还显著提高了农民收入。
政策支持:重庆的“春暖农民工”行动
为了支持返乡创业,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重庆市推出的“春暖农民工”返乡就业服务行动,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以“引老乡、回家乡、建家乡”为主题,重庆聚焦农民工返乡政策宣讲、就业帮扶、权益保护等多方面需求,推出一系列暖心举措。春节期间,重庆筹集50万个就业岗位,涵盖建筑、制造、家政、物流、餐饮等多个领域,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丰富的就业选择。
重庆还在高铁站、汽车站等主要交通枢纽设置1000个农民工返乡服务站点,提供免费茶水、咨询引导、行李搬运、就业推介等服务。针对有集中出行需求的农民工群体,组织1000趟次包车、包机和包列(厢),确保他们平安便捷地返回家乡或工作岗位。
此外,重庆还推出农民工求职登记“一码通”服务,农民工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登记个人求职需求。全市2.3万名劳务经纪人将为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农民工提供“1131”就业服务,即至少进行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个岗位推荐、1次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提升:吉木萨尔县的培训经验
掌握一技之长,是返乡创业成功的关键。新疆吉木萨尔县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吉木萨尔县积极组织群众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助力各族群众全面提升技能水平。在庆阳湖乡大东沟村,叉车培训现场吸引了十多名村民参与。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学员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交通规章制度、叉车操作规程等知识。经过培训,学员将获得操作资格证,为就业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吉木萨尔县技工学校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打造“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点培训”的服务模式,开设保安、电工、焊工、育婴员、公共营养师等多种类型的技能培训班。学校还组织用工单位与培训学员面对面签约,建立培训人员人才库,为学员搭建就业平台。
自2011年以来,吉木木萨尔县已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3万人,创业培训3000人,切实增强了劳动力的致富本领。
返乡创业:实现个人价值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年轻人返乡创业,不仅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更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带着新思维、新视野回到家乡,开发农产品电商、经营乡村集体产业,为传统农业插上了科技和互联网的翅膀。
返乡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正如一位创业者所说:“面对未知的本领恐慌,知识在实践检验中暴露出短板,比如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相互脱节、理论与实践存在鸿沟,缺乏对现代农村发展情况和创业基础环境的事先评估,对农村文旅、农业技术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比较薄弱。面对未知,身处乡村的他们,常常会有恐慌、焦虑乃至放弃的念头。”
然而,正是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返乡创业者们不断成长,实现了自我价值。同时,他们的努力也正在改变着乡村的面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们期待,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创业环境的持续优化,将有更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