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躺平”青年达44.3万人创历史新高,超七成“没有工作意向”
韩国“躺平”青年达44.3万人创历史新高,超七成“没有工作意向”
2024年7月,韩国15-29岁青年中“躺平”人口达到44.3万人,创历史新高,且超过七成没有工作意向。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韩国就业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月16日上午在首尔东大门区韩国外国语大学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毕业生们。【照片来源:韩联社】
今年毕业于首尔某四年制大学的李某(28岁)最近放弃就业,回到了大田的老家休息。主修人文和工商管理双学位的他从去年开始找工作,但随着面向“文科生”的招聘大门逐渐变窄,李某一直没能找到心仪的工作。李某称,“连简历的门槛都过不去,根本走不到面试或职业性格测试阶段,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感到了自己能力有限”,“正在考虑是否要参加考公或其他职业能力资格证”。
据调查,韩国像李某一样放弃找工作的青年层创下了历史最高值。根据18日韩国统计厅经济活动人口调查显示,7月青年层(15~29岁)“躺平”人口同比增加4.2万人(10.4%),达到了44.3万人。这是有史以来同比最高值,比新冠大流行的2020年(44.1万人)和2021年(39.9万人)还要多。“躺平”人口是指非经济活动人口中没有严重疾病或残疾但处于迷茫想休息的状态的人。
韩国上个月在815万青年人口中“躺平人口”所占的比重为5.4%。这也是同比历史最高值。青年层躺平比重在2020年受新冠影响上升到5.0%,从2021年开始再次下降到4%左右,但今年又重新达到5%以上。
除高龄层(60岁以上)以外,韩国的青年层躺平人口也多于其他所有年龄层。40多岁躺平人口为28.4万人,其后依次为30多岁(28.8万人)和50多岁(39.4万人)。据统计,此前躺平人口最多的高龄层有110.1万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青年层躺平人口缺乏工作意向。韩国统计厅的微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青年躺平人口中对于“是否想工作”的提问回答“否”的占75.6%,达到33.5万人。也就是说,四分之三的人根本没有工作意向。
其余的躺平青年层属于虽然想找工作,但“没有符合自己想要的薪资水平或工作条件的工作”(4.5万人)。其后依次为“尝试过求职,但没有能干的工作”(2万人)、“教育、技术、经验不足”(1.4万人)、“附近好像没有能干的工作”(1.2万人)、“没有适合专业或经历的工作”(9000人)。
随着放弃就业的躺平人口增加,实际青年层雇佣指标也在恶化。韩国上个月青年层的就业率为46.5%,比去年减少了0.5个百分点,已连续3个月出现负增长。由于他们在经济活动人口上没有被列入失业人口,失业率也随之下降了0.5个百分点。
最终有分析称,由于缺乏“优质的工作岗位”,青年层正在完全离开求职市场。而韩国劳动密集型效应的内需复苏缓慢,更加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两极分化。
随着高学历人口比过去增多,对就业岗位的期待值也随之提高。据韩国统计厅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将大公司作为首选工作场所的青年和青少年比重从2021年的21.6%增加到去年的27.4%,增加了5.8个百分点。期待岗位和被剩下的岗位之间的“不匹配(miss match)”正在逐渐深化。实际上,上月大学毕业(包括专科大学)以上学历的青年层人口比前一年增加了8.4%,而高中以下学历人口仅增加了1.1%。
从产业结构来看,带动韩国经济增长的半导体等信息技术(IT)行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就业诱导效应较低。经过新冠大流行后,平台工作岗位的数量有所增加,但这些工作大多是质量相对较低的单纯劳务岗位。有分析称,劳动市场结构正在向为了好的工作岗位只能进行更激烈的竞争的情况转变。
以青年层为中心的就业率恶化,再加上出生率的下降,很有可能导致产业生产效率恶化。从中长期来看,产业劳动人力的老龄化、税收不足、晚婚导致的低生育恶性循环都将导致国家损失增大。汉阳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河俊京(音)表示,“新冠之后,随着内需的正常化,出现了劳动短缺的现象,但是最近随着内需效应大幅减少,无法创造青年们想要的工作岗位”,“在劳动市场双重结构尚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青年们还要与推迟退休的婴儿潮一代进行竞争,因此青年层的立足之地越来越窄”。
本文原文来自韩国中央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