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热潮下,如何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追星热潮下,如何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追星”已成为许多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倾注热情,追随偶像的动态,收集周边产品,甚至在网络上为爱豆打CALL。然而,作为家长,你是否曾对孩子的这种热情感到无奈甚至愤怒?
近日,郑州一名10岁女孩因追星与父母发生冲突,甚至选择自伤,引起了广泛关注。心理咨询师王媛媛表示,追星实际上是孩子心理代偿的表现,他们希望通过偶像找到自我认同感。那么,家长应该如何科学应对孩子的追星行为?如何在追星热潮下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追星热潮下的心理健康隐患
追星能够为生活带来快乐,但偶像“塌房”也可能对粉丝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群体。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可能会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情感,当偶像出现负面新闻时,可能会陷入情感困境,难以抽离。有些青少年会表现出情绪消沉、回避、兴趣减退等情况,还有的患者会出现失眠、食欲减少、行为退缩。
此外,偶像“塌房”可能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偏离。处于价值观树立阶段的青少年,为了延续这段单向关系带来的安全和满足,甚至可能改变他们对于一件毫无争议的错事的认识。
科学应对追星行为
追星作为一段单向关系,核心并不一定是出自欣赏与喜爱,而可能仅仅作为一种防御方式,帮助个体抵御痛苦,缓解内在冲突。现实层面的爱情、友情总是充满不确定性,容易令个体犹豫不决,而追星能够将风险降到最低,大大增加了个体的掌控感和安全感。
有些粉丝在现实生活中始终存在无法实现的需求,就会把偶像当成投射对象,借由偶像来体验需要的满足。部分粉丝对异性偶像的追求中,偶像又成为了情感的容器,取代了现实中的亲密关系,满足情感需要。
对于青少年而言,追星是自我意识的体现,将依恋对象从父母逐渐转移成偶像,同时也是群体社交的需要。在追星过程中,许多粉丝会组团追星,粉丝群体是志趣高度统一的集体,个体可以在其中相互分享对于偶像的喜爱,在探讨中彼此支持,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
家长应该如何引导
追星其实是一件很美好温柔的事情,但追星过程中需要注意这5个方面,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的日常行为符合以下几点,一定要警惕:
1.是否已经沉溺于这段关系?
2.是否痴迷于寻找偶像的最新动态?
3.是否因为偶像逐渐失去原本的社交关系?
4.是否在涉及偶像的事件中无法明辨是非?
5.情绪和行为是否极大程度受偶像的影响?
健康追星要把握好“度”。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树立健康良好的追星心态,合理投入,调整预期,即欣赏和学习偶像身上的闪光点,关注和支持偶像的作品,与朋友讨论或分享其相关信息等,是较为健康的追星行为。切忌让孩子将追星当作生活的全部,把偶像“完美化”,过分迷恋甚至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行为。
当孩子遭遇偶像“塌房”时,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后盾,不要借此打压、讽刺孩子,而是要教会孩子理智“脱粉”。家长可引导孩子采用合理的宣泄方式,有意识地恢复并增加孩子与身边家人、朋友的交往,挖掘并发展现实中的兴趣爱好。
最重要的是训练孩子的辩证思维,守护价值观念的底线。一旦孩子无法走出“塌房”阴影,必要时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人员及时介入。总之,在追星的过程中,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追值得追的“星”,愿孩子收获快乐,更愿孩子成为自己的太阳。
构建健康追星环境
在家庭层面,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追星过程,理解他们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同时,也要设立安全规范,帮助孩子建立理性和有度的偶像崇拜。家长还可以将偶像崇拜与孩子的其他兴趣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在追星的同时,也照顾到学业和心理成长。
在学校层面,学校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网络安全知识、社交礼仪、信息辨别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交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社交平台,避免沉迷其中。
在社会层面,网络平台运营商要加强对社交平台内容的审核与管理,过滤不良信息,防止不良信息对中小学生的侵蚀。例如,设置青少年模式,限制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
追星热潮下,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理性的追星环境,引导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