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最悲伤的一枝梅花,写尽了李清照对亡夫的思念,痛断肝肠
古诗词中最悲伤的一枝梅花,写尽了李清照对亡夫的思念,痛断肝肠
梅花,是当之无愧的冬日花神。它凌风傲雪,带着清冽的诗意,穿越千年时光,静静地绽放着。自古以来,无数诗人词客为它沉醉,爱它的清雅,爱它的幽香,更爱它的傲骨。
关于梅花的诗自然也数不胜数,经典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雅如“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冷寂如“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洒脱如“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孤傲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然而李清照却说,“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
世人如此多精妙绝伦的诗词名句,李清照却以“俗”概之。是因为她骄傲自持、目中无人吗?当然不是,她说出这句话,一方面当然是觉得大部分梅词都容易落入俗套,但更重要的却是为了引出下一句,“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这两句自嘲般的话语,是她自己作的一首词的小序,词为《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不是李清照第一次写梅花。她留存下来的诗词只有49首,但其中有9首都写到了梅花。在回到老家青州,与丈夫分隔两地时,她笔下的梅花还有几分柔媚之气,“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却也已经有了“此花不与群花比”的傲气。后来,寂寞独处的她又写了残梅,“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梅花写得含愁带怨,却又气韵高绝。
这首《孤雁儿》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名为写梅、实则写人,写的是丈夫亡故之后憔悴凄凉的自己,人景合一、水乳交融,构建了一个凄绝痛绝的伤感之境。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开篇以冬日居室内最常见的意象写起:藤床、纸帐、香炉,迤逦写入词人的内心世界。“藤床”,藤制躺椅;“纸帐”,即梅花纸帐、梅花帐,是一种“细白楮”作帐、上面绘制梅花的组合床具。朱敦儒“道人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闲”,辛弃疾“纸帐梅花归梦觉,莼羹鲈鲙秋风起”,谢宗可“清悬四壁剡溪霜,高卧梅花月半床”,写得都是这种冬日特有的风雅之物。然而李清照睡在藤床纸帐间,心中却没有什么雅兴可寄,也没有好心情,只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香炉中的沉香早已燃尽了,却也没有心情往里面添续,香炉的温度渐渐凉了下去,她的情绪也如水一般凄凉孤寂。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万籁俱寂间,不知谁家玉笛,遥遥吹起了《梅花三弄》,吹开了枝头的梅花,预示了春的消息,也引动了词人无限的幽恨。寒炉香断,是正面渲染了凄冷的心境;笛声飘渺,则是以思春情意来反衬自己的丧夫之痛,更见其悲戚之深。“梅心惊破”一语,在语言的组合运用上可谓奇绝妙绝。笛声本是无形无迹,梅花本是自开自落,词人却写因为笛声惊动了梅花,惊破了花心,催促了它的绽放。其实,这笛声哪里只是催绽了梅花呢?它更是惊动了原本沉寂孤独的词人的心,使她的心中突然激起波澜。
上片还是以写景为主,含蓄地表达了“闻笛怀人,因梅思春”的情绪,下片则是直接地写出了自己的思念和哀苦。“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词人从万千思绪中,被凄风冷雨拉回了现实。那寒风微微、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词人独坐,忍不住泪下千行。江南的冬天,温度当然远低于塞北苦寒,但它的湿冷如跗骨之蛆,无法摆脱。尤其是冬雨连绵之时,潮湿的空气中寒意逼人更令人难以忍受。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斯人已去,即使如今痛断肝肠,又能与谁相依相偎呢?这样的情境中,她忍不住想起曾经相亲相爱的丈夫赵明诚,曾经“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快乐,如今都化为乌有。“吹箫人”,典出《列仙传》中萧史的神话。相传萧史擅长吹箫,箫声能招引凤凰。他娶了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两人住在凤凰台上,感情莫逆,最后双双成仙而去。李清照以萧史比拟赵明诚,说明她虽然曾经与丈夫产生过一些龃龉,但内心始终对丈夫保留着最真挚、最坚贞的爱意。而他一旦离开人世,“人去楼空”,留下自己以病弱之躯,独自面对战乱、逃亡和孤独无依的世界,这又是何等刻骨的哀痛!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纵然能折下一支梅花,但寻遍人间天上,竟然也寻不到一个人可供寄赠。南北朝时期,陆凯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请驿使送去,并随花送去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句。此后无数诗人都仿此风雅之事,舒亶“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是温暖的友情,《西洲曲》的“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是浪漫的爱情。而李清照,独自困于江南寒雨,四处茫茫,竟然找不到一人可寄。这一句,写尽了寻觅之苦,也写尽了怅然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