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政治发展史-031》中国夏朝时期(上)
《人类政治发展史-031》中国夏朝时期(上)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夏朝的建立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密切相关,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权力传承的方式,也推动了国家机构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将详细探讨夏朝的产生过程及其国家特征。
夏国家的产生及其国家特征
“禅让制”让位于“世袭制”
禅让制作为原始公社的民主选举制度,维系了氏族组织的存在及延续。这种制度的核心是“传贤”而非“传亲”。传说,陶唐氏族的尧、有虞氏舜及有夏氏禹等部落联盟酋长的更替,最初都是以禅让制的形式实现权力交接的。然而,随着物质私有观念的萌发,禅让制开始面临挑战。夏禹死后,其子启夺取伯益之位,使世袭制首次成为现实。
夏诞生过程中的阵痛
夏部落是由10多个大小近亲氏族部落发展演变而来的。启打破传统禅让制,继承父位,这一做法立即遭致一些守旧氏族的反对。启在位时,曾发生过武观之乱。此外,夏王朝建立之初,还承受了巨大的外部威胁。启死后,太子康继位,由于生活腐化,引起人民极大的怨愤。后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趁机攻占安邑。其后,寒浞又用计将他杀死。这段史实又称作“太康失位”。相子少康躲过寒浞的追杀,逃到舜后裔有虞氏那里做厨官。由于少康杰出的才能,他很快纠合同姓攻灭了寒浞。这段史实又称作“少康中兴”。
夏的国家特征
夏朝的建立是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夏王朝以启为代表的统治者占有奴隶和物质财富的迅猛增加,极需要建立一种权力机构来保护他们的这种新的所有制。而保护私有制最早的权力机关,就是国家。恩格斯指出形成国家的两个特征:一个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一个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公共权力的设立”。这两方面夏代都已初具规模。
夏国家机构的最高首脑实行世袭制,而王位传子本身又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各部落间平等、独立的关系已经消逝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夏国家这一专政机构自上而下垂直式的臣属关系或统治关系,至尊至上的帝王家族永远享有最高统治权。为了长久维护自己的统治,夏已修建了城廓沟池,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甚至还修造了监狱等等,以此来保证夏王及奴隶主贵族统治权和经济利益的完全实现。
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夏代已出现了一批国家官吏。如《礼记.明堂位》讲:“夏后氏官百”。夏的国家官吏与氏族社会的首领有本质的不同,他们完全脱离劳动而依靠贡赋生活。夏的官职很多,如有牧正、包正、车正等等。这些职官,是由统治部落中的贵族或由被征服部落中原有的贵族担任的,从而,他们也成为夏国家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夏国家机构同时还具有神秘的色彩。先前,每个氏族或部落都拥有自己的保护神——图腾,这种原始宗教的传统发展到夏禹时,更加兴盛,甚至出现了超出氏族部落的地区性的保护神——社。最早被尊为这种保护神的是禹。《史记.夏本记》载:“禹……为山川神主”。又《封禅书》说:“自禹兴而修社祀”,以禹为象征的社神成为象征国家的国神,对社神的祭祀也就成为其最重要的国事。禹的神化实质上是王权的神化,百姓敬王也就是敬神。这种神权政治正是统治阶级实现思想上控制被统治阶级这一目的的最为理想的形式。
夏的最高统治者还宣称自己为上天的后裔,同时散布君权神授的思想。启伐有扈氏便打着执行上天命令的旗号。《尚书.甘誓》中讲:“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在夏的政治生活中,祭祀是最重要的国家大事。祭祀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仪式,起着麻痹,愚弄人民,维护奴隶主统治的作用。在夏的国家机构中,由于巫史在祭祀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巫史除了掌握直接与神事有关的占卜,祭祀大权之外,实际上还控制着司法、军事、教育、历法及记事等方面的大权,甚至直接掌管王室事务。当时许多职官的名称,就是从巫史分化出来的。如大理、遒人、作册、守藏史及帅保等。巫史在国家权力上的绝对优势,表明了神权在夏的政治生活中占着重要的支配地位,并进而使夏的政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种神秘性也便成了夏国家政权的一个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