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来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历史真相
国家公祭日来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历史真相
2024年12月13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这座承载着沉重历史记忆的纪念馆,不仅是30万遇难同胞的安息之所,更是中华民族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重要象征。
纪念馆的历史与使命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又被称为江东门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纪念馆于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纪念馆占地面积120000多平方米,展陈面积近18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史料20万余件。
纪念馆的建立,是为了铭记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间,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据统计,这场持续六周的暴行导致30万以上无辜平民和战俘遇难,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整个城市陷入前所未有的黑暗。
铁证如山:馆藏历史证据
纪念馆内珍藏着大量珍贵的历史证据,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那些由加害者自己拍摄的照片。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中,展出了一本由日军航空兵伊藤兼男保存的照片集。这本相册记录了伊藤1937年7月至1938年1月期间在南京目睹的日军暴行,每张照片都有他亲笔书写的日文说明。其中一张照片上,城墙外、护城河边堆积如山的尸体,伊藤在右上角写下一个触目惊心的“惨”字。
另一本由日本华中方面军士兵堀越文夫保存的相册,同样令人不寒而栗。125张照片中,有5张摄于南京,记录了日军士兵手持步枪、刺刀和日本旗站在中国人的尸体旁炫耀“武威”的场景,紫金山下被屠杀的中国人尸体堆积如山,日军在中华门悬挂“祝南京陷落”等大幅标语。这些照片由堀越文夫之子冈崎俊一于2008年捐赠给纪念馆,成为日军暴行的铁证。
除了日军士兵的照片,纪念馆还展出了南京市民罗瑾和吴旋冒死保存的16张日军暴行照片。1938年1月,15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在为日本军官冲洗胶卷时,冒着生命危险加洗了30多张日军拍摄的屠杀、侮辱和抢劫中国平民的暴行照片。他挑选出16张照片装订成相册,剩余的全部烧毁。罗瑾为相册制作了封面,在封面上画了两颗滴着血的红心和一把刺向红心的匕首,旁边写下一个大大的“耻”字。这些照片后来成为“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重要资料。
国家公祭日活动
今年的国家公祭日,纪念馆将举行一系列庄严肃穆的纪念活动。12月13日上午10时,将在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同时,还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南京市各区也将同步开展悼念活动。全国抗战主题纪念(博物)馆将同步举行悼念活动,海外华人华侨团体也将组织同步悼念活动。此外,还将举办“世界和平法会”和“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等活动。
今年是国家公祭日设立10周年,纪念馆将围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开展12项宣传教育活动。其中包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走访慰问、国家公祭公开课等。同时,纪念馆还将推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的回顾与检讨”专题学术报告会、“永恒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文献资料展等,进一步深化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和传播。
参观体验与教育意义
纪念馆的参观路线精心设计,旨在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馆内主要展区包括南京大屠杀史展区、“三个必胜”专题展区和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其中,南京大屠杀史展区详细展示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后果,是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窗口。“三个必胜”专题展区则强调“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理念,激励人们珍惜和平,捍卫正义。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展示了日军在南京设立慰安所的历史,是了解日军性暴力罪行的重要场所。
馆内展出的文物展品达6000多件,包括历史照片、文件、实物等。其中,《南京大屠杀——屠·生·佛》油画、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牧师的摄像机和影像资料、“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和平大钟、《和平女神》汉白玉雕塑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展品。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和深远影响,也传递着和平与正义的声音。
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教育的课堂。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参观者来到这里,感受那段黑暗岁月带给人们的痛苦与反思。据统计,2014年纪念馆接待人数达803.4万余人次,自开放以来至2015年8月15日,参观总人数已达6072.79万人次,来自美、日、德、英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人士近300余万人次。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随着国家公祭日的临近,让我们一起走进纪念馆,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正如纪念馆的馆训所说:“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是对30万遇难同胞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