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屏:一座孕育77个进士的古城
云南石屏:一座孕育77个进士的古城
“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这副对联,道尽了石屏古城的非凡气韵。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不仅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建筑,更孕育出77个进士、55个翰林和1个状元,被誉为“文献名邦”。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文化的脉动。
文庙:古城的文化心脏
石屏文庙,始建于元代,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巍然屹立。走进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礼门”和“义路”两道券门,背面刻有“玉振”与“金声”字样。穿门入院,古朴的棂星门带着岁月斑驳痕迹,静立于院内。这座木石结构牌坊呈品字形,牌坊为单檐歇山顶,侧门为单檐悬山顶。牌坊正面匾额有“棂星门”三个大字,左右是“德配天地”与“道冠古今”牌匾,背面悬挂“洙泗渊源”横匾,均为清乾隆年间石屏州学正张瑞亮所书。镶嵌于牌坊左右墙壁上的“太和元气”四字,为康熙年间石屏举人涂晫所书,背面的“鸢飞鱼跃”四字则是石屏州人刘宣所书。抬头望去,牌坊的斗拱、额枋和雀替等构件均雕刻精美,层层叠叠,严丝合缝。门柱和前后石基、抱鼓石均有精美石雕,团龙与麒麟栩栩如生。
绕过牌坊对面的照壁,便可见到小巧的泮池。泮池前的大成殿是典型五开间三进建筑,朴素的单檐歇山顶铺设青瓦,除了殿顶的琉璃宝瓶和鸱吻之外,再无其他装饰,陈旧廊柱支撑着这简洁中的古朴。抬头望去,抬梁与穿斗形式混合,又展示着精密的结构之美。两侧偏殿的形式与大成殿相似,一为名宦祠,一为乡贤祠。
最令人惊叹的是先师殿,气势宏大,前有墀台,两侧各有六道石阶,石护栏雕刻精美,栏板有浮雕,栏柱有各种石兽。正中的龙雕因为保护的缘故被玻璃罩所保护。不过我更喜欢的院落两侧,有东庑与西庑各九间,内供孔子七十二弟子牌位。当日也大门紧闭,但长廊上有当地人的小桌小凳,几个人在悠闲打牌,也让我有了闲坐一旁的冲动。
玉屏书院:滇南的“龙门”
与文庙相距不远的玉屏书院,始建于咸丰元年(1851年),由石屏乡绅、原陕西布政使朱雘捐银7000两所建。书院整体为三进四合院建筑,设有大门、龙门、讲堂、上房、下房、东西厢房、东西花园、后花园等,占地1200平方米。书院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紧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书院内保存有清代石刻、碑记、名人题词等文物,是研究清代教育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袁嘉谷故居:状元的诞生地
作为云南唯一的状元,袁嘉谷的故居自然也是古城中不可错过的一站。袁嘉谷故居位于石屏古城北正街,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幢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故居坐西朝东,由大门、照壁、前院、正房、南北厢房、后院、后照房组成,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故居内陈列有袁嘉谷的生平事迹、著作、手稿等珍贵文物,展示了这位状元的成长历程和学术成就。
石屏小火车:穿越百年的慢时光
想要体验石屏古城的另一种魅力,不妨乘坐一下石屏小火车。这趟百年米轨铁路,时速仅25公里,慢悠悠地行驶在滇越铁路分段的个碧石寸铁路上。坐在车厢里,看着窗外的风景缓缓后退,仿佛穿越回了百年前的时光。这条铁路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段活着的历史,诉说着石屏的过去与现在。
异龙湖:高原上的明珠
石屏古城的另一颗明珠,当属异龙湖。作为国家湿地公园,异龙湖被誉为“高原明珠”,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乘船游湖,感受微风拂面,看湖面波光粼粼,远处的青山如黛,构成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冬季时,湖边的水杉金黄中带着些许鲜红,在湛蓝的天空之下,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油画,为冬天的异龙湖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多民族文化交融
石屏是哈尼族、彝族等多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在古城中,你可能会偶遇身着民族服饰的老人,听到悠扬的海菜腔,看到欢快的烟盒舞。这些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古城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石屏豆腐:舌尖上的古城
来到石屏,怎能不尝尝这里的特色美食?石屏豆腐,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古城的招牌美食。这里的豆腐细腻滑嫩,没有豆腥味,可尝试麻婆豆腐、豆腐脑等多种做法。在古城的小吃店里,点一份热气腾腾的石屏豆腐,搭配特制的蘸水,绝对是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旅行小贴士
- 石屏古城公厕较少,且设施简陋,建议提前做好准备,多带些水。
- 古城内多为老店,可以体验到最纯正的当地生活。
- 建议穿着舒适的鞋子,因为古城的青石板路虽然美丽,但走起来可能会有些滑。
石屏古城,这座“未被踏足的人间净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你可以暂时忘却都市的喧嚣,放慢脚步,感受那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所以,不妨给自己三天时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石屏之旅,亲自探寻这座古城的千年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