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开投资中介的坑,稳赚不赔?
如何避开投资中介的坑,稳赚不赔?
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金融科技、银行业务的不断变化,一些非中介打着正规机构虚假宣传旗号,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保险等业务。不少人收到“贷款中介”电话和短信,“省十几万元利息”、“特殊渠道低息贷款”、“低成本高回报”、“投资理财、100%全额退保……”披着“实惠”外衣的金融服务,背后则是巨大的陷阱。
常见陷阱
虚假宣传
非法中介冒充“xx银行”“xx银行贷款中心”等名义发布办理贷款广告信息,或向消费者推送贷款额度,谎称“在银行内部有关系”“可走内部流程办贷款”等,诱骗消费者通过其办理贷款。此类中介机构与银行并无关联,是为诱骗借款人进行的虚假宣传。除了贷款,打着“保本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等旗号的理财也应远离,以免资金血本无归。从本质上来说,理财与存款有着严格区别,理财的收益会随着市场波动变化,并不能“保本”,理财产品出现净值回撤甚至“浮亏”,符合市场波动的规律。
伪造资质
伪造或冒用正规机构的名称、标志和文件,误导消费者购买虚假保险产品,办理虚假业务。如某网站自称是某知名保险公司的官方代理,实则与该公司无任何关联。
违规收费或骗取高额手续费
非法中介通常以“低价手续费”等幌子吸引消费者,又以各种名义要求借款人将资金打入指定账户“走账”,伪造“流水”;消费者一旦进行转账操作,这笔资金大多以“服务费用”等名义被截留,借款人很难要回资金,面临维权困难。同时,部分中介在未经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收取高额咨询费、手续费等。比如,某中介在签订合同时隐藏额外费用,导致消费者最终支付远超预期。
提供名不副实的中介服务
非法中介经常瞄准对业务流程不熟悉,或征信有问题的金融消费群体下手,提供所谓的“优惠贷款”“迅速放款”服务,从中抽取极高的中介服务费用。事实上,消费者完全可以通过银行等正规机构官方渠道自行办理贷款业务。有些不法中介甚至不会考虑消费者偿还能力,怂恿消费者从各类网络借款平台申请贷款,有的贷款产品本身就有很高利息,不法中介仍要再骗取一笔高额费用,其目的就是快速敛财而不是提供服务。
风险防范
树立合规理念,从正规机构办理业务
有借款、理财需求的消费者要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咨询或办理贷款业务。如确需中介服务,不轻信间接的中介机构要约,要注意核实中介机构资质,详细了解中介服务与合同内容,警惕贷款营销宣传中降低门槛、隐瞒实际息费标准等虚假宣传行为。投资理财方面切忌盯着别人的高利息。风险评估切忌“图形式、走过场”,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切忌“走马观花”,购买理财产品切忌“盲目跟风”。
保护个人隐私,了解产品的重要信息
办理相关业务时,要注意看清合同条件、综合息费成本等重要信息。办理业务过程中,注意保管好个人重要证件、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杜绝让外部人员“代客操作”,避免被外部人员欺诈,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增强风险意识,警惕向无关账户的转账要求
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对于超出贷款合同约定的转账要求要注意,警惕以“刷流水”“走账”为由的打款要求,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打款,防范被骗取资金风险。如发现自己陷入不法中介陷阱,应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通过报警、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保留证据,积极举报欺诈行为
在交易过程中,保存好所有与中介机构的沟通记录、合同文件,电子保单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证据。如发现非法机构违规操作请立即持相关线索向金融监管总局、公安机关举报。
案例分析
某投资者举报Z证券X营业部从业人员与他人“拼单”购买某私募产品。经现场核查,江西证监局依法对该证券从业人员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本案例中,Z证券X营业部从业人员私自组织投资者签订共同购买某私募基金的协议,并参与出资至指定账户购买该基金的行为,违反上述规定。
证券从业人员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执业过程中,不得替客户办理证券认购、交易等事宜,不得为客户之间融资提供中介服务等便利,应严守执业行为准则,恪守职业道德,严禁触碰禁止性规定的红线。
在选择投资中介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保持警惕,避免落入陷阱。只有选择正规、信誉良好的中介,才能有效保障投资安全,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