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的母亲渠:察布查尔大渠的秘密
新疆伊犁的母亲渠:察布查尔大渠的秘密
察布查尔大渠,又称察布查尔布哈,在锡伯语中意为“粮仓”与“大渠”,是新疆伊犁地区的重要水利工程,被誉为“母亲渠”。其开凿过程凝聚了锡伯族人民的智慧与汗水。
西迁壮举:万里戍边的锡伯族
1764年,为加强边疆防御,清政府调遣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西迁至伊犁地区屯垦戍边。这支队伍由1020名身强力壮、善骑射狩猎的官兵组成,携家眷共3275人,从盛京(今沈阳)出发,历经一年半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伊犁。
到达伊犁后,锡伯军民疏浚了准噶尔时期开凿的绰霍尔旧渠,开垦耕地1万亩,年产粮食约2.2万余石,实现了自给自足。但随着人口增长,原有灌溉系统已无法满足需求。
图伯特与察布查尔大渠
1802年,图伯特成为锡伯营总管。面对伊犁河南岸地势高、引水难的问题,他率人实地勘测,并向伊犁将军松筠呈请开挖大渠。面对质疑,图伯特立下军令状,最终获得批准。
图伯特带领400余名锡伯军民,分成两个大队,于春秋两季分期轮换出工。每挖取一段,就引一段水开荒耕种,使得当年开挖当年就能收益。经过7年努力,一条东西长90余公里,深3米有余、宽近4米的大渠终于竣工。
工程奇迹:无坝引水的智慧
察布查尔大渠的建设充分展现了锡伯族人民的智慧。图伯特巧妙利用伊犁河弯道形成的漩涡作为动力,将水自然引向高处,实现无坝引水,解决了地势高引水难的问题。
大渠建成后,累计扩大开垦土地7.8万亩,彻底改变了当地农业面貌。清代学者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称赞道:“既浚新渠,辟田千顷,遂大丰殖,雄视诸部,郑白之沃,不足云也。”
文化传承:锡伯族的精神象征
察布查尔大渠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锡伯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年清明节期间,当地的各族干部群众和学校师生都会自发组织到图公碑下缅怀图伯特,感悟图公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察布查尔大渠经历了多次整修和升级。例如,1965年建成的察南渠进一步扩大了灌溉面积;20世纪90年代,渠道防渗改造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察布查尔大渠作为新疆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灌溉着34万亩良田,更凝结着锡伯族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是中华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伟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