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10年流失1.65亿人,乡村振兴需精准施策
农村“空心化”:10年流失1.65亿人,乡村振兴需精准施策
“农村人口流失导致的‘空心化’问题,已成为中国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道难题。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小武指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不仅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还引发了产业空心化、文化空心化和社会碎片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了挑战。
农村人口流失:规模与趋势
近年来,中国农村人口流失现象日益严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间,乡村人口减少了约1.65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43%降至36.11%,平均每年减少约1650万人。这一趋势在黑龙江省尤为明显,过去十年间,该省农村人口减少了35.5%,成为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这一现象背后,是城市化进程对农村人口的持续吸引。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以及更丰富的社会生活。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吸引力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女性,进城务工后返回农村的比例逐渐减少,导致农村男女比例失衡。据统计,农村适龄男女比例已出现严重不均衡,不仅推高了彩礼价格,也形成了无女可取的困境。
未来,这一趋势可能还将持续。根据人口预测模型,到2025年“十四五”期末,乡村人口将下降至4.5亿,2030年“十五五”期末将降至4亿,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将降至3.3亿,占比降低至约1/4,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约37%。这意味着,农村人口流失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扭转。
农村空心化:表现与影响
农村人口流失最直接的后果是“空心村”现象的蔓延。在中西部传统农区,许多村庄的常住人口数量仅占户籍人口数量的不到10%。冬天因寒冷取暖不便,一些地方甚至只剩几户老人独守空村。近年来,“空心村”逐渐蔓延成“空心乡镇”,一些乡镇的常住人口数量占户籍人口数量的比例不到两成,乡镇政府驻地人口同样流失严重。
人口流失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导致农业生产面临挑战,许多农田被闲置或荒废。同时,农村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也在不断萎缩,学校和医院的关闭进一步削弱了农村的吸引力。此外,人口流失还导致了农村社会结构的碎片化,传统的社区联系和文化传承受到威胁。
农村人口流失还加剧了农村养老服务的困境。据统计,全国范围内的农村老龄化人口比重已达41.53%,比城镇老龄化人口高出14.6%。农村大量空巢、失能、独居等特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低,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地区缺乏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的养老机构或设施。
应对策略:乡村振兴的个性化方案
面对农村人口流失带来的挑战,胡小武强调,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针对不同村庄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这包括:
国土整治:通过土地整理和村庄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农村发展创造空间。
有机收缩:对于人口流失严重的村庄,实施适度的收缩策略,集中资源发展核心区域。
适度集中:引导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产村融合:发展适合农村的产业,如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吸引人口回流。
此外,还需要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质量来吸引人口回流。这包括提升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优化公共服务,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以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易地搬迁、生态宜居项目等。
胡小武还建议,要持续鼓励男性农民进城务工,进入各种服务业、工厂工作,并寻求匹配的女性务工人员,努力建立家庭,摆脱光棍之身。同时,要在全社会培育一种朴实且接受不完美的婚姻家庭观,即不要因为看到一些负面家庭问题而拒绝婚姻,恐婚,不一定要对婚姻理想化,要更现实一些。
农村人口流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农村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