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碎尸案家属控诉《他是谁》:虚构“婚外情”情节造成二次伤害
南大碎尸案家属控诉《他是谁》:虚构“婚外情”情节造成二次伤害
近日,一起涉及影视作品改编真实案件的争议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南大碎尸案受害人家属发文控诉热播剧《他是谁》擅自改编案件细节,给家属带来严重伤害。这起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艺术创作与隐私权边界的讨论,也再次将影视作品改编真实案件的法律边界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家属控诉:虚构情节引发争议
12月17日,南大碎尸案受害者刁爱青的姐夫在微博上发布公开信,直指电视剧《他是谁》存在擅自改编案件信息的情况。信中指出,剧中“余爱芹案”与南大碎尸案高度相似,不仅案发时间、被害人的名字完全一致,甚至连凶手残忍的作案手法也被搬上荧幕。更让家属难以接受的是,剧中虚构了“余爱芹婚外情”的剧情,这种对逝者的“污名化”处理,让刁爱青的年迈父母气得卧床不起。
家属在信中表示,去年已经委托律师起诉该剧的出品方,但对方采取措施拖延案件审理时间,既不愿意删除相关情节,也不愿意公开道歉。无奈之下,家属选择通过网络发声,希望借助舆论的力量推动问题的解决。同时,家属也恳请主演张译利用其影响力为他们发声,因为张译在剧中的出色表演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这种伤害。
剧组回应:正在协商解决
针对家属的控诉,该剧的出品方之一万达电视剧在12月17日晚间作出回应。回应中表示,剧组充分理解当事人家属的心情,高度重视当事人的诉求。目前,剧组正与当事人律师在法院组织协调下持续就相关内容进行协商,力求找到一个既能尊重家属感受,又不损害艺术创作的空间。
知名律师周兆成也以“南大碎尸案”被害人代理律师的身份发布声明。声明指出,《他是谁》未经刁爱青亲属授权,擅自将“南大碎尸案”作为剧情基础进行改编,这种行为不仅对刁爱青亲属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创伤,触犯了法律底线,也误导了公众对于“南大碎尸案”的正确认知,违背了社会公德与伦理道德。
法律视角:死者人格权益的保护
这起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影视作品改编真实案件法律边界的广泛讨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死者的人格权益同样受到法律保护。影视作品在改编真实事件,特别是涉及严重犯罪和重大社会影响的真实案件时,创作者必须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严守法律和道德底线。
首先,影视剧在改编自真实事件时,如果涉及死者的,剧方应事先向其近亲属获取授权或者豁免。改编时要尽可能保留事件的关键要素和基本事实,避免过多改动,注意保护原型人物,包括死者的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此外,创作者可以通过增加故事的戏剧性来吸引观众,但要合乎常理人情,避免过度臆想和胡编乱造,尤其是涉及他人私生活等容易引发争议的内容,更要谨慎处理。
案例对比:改编需谨慎
近年来,影视作品改编真实案件引发争议的案例并不鲜见。例如,香港电影《误判》就曾因改编马家健案而引发广泛讨论。在该案件中,青年马家健因被误导认罪而卷入贩毒指控,最终在法律团队的帮助下沉冤昭雪。电影虽然在细节上进行了大量改编,但其核心是对香港司法体系和刑事程序的反思。然而,由于改编过程中存在诸多法律瑕疵,同样引发了对影视作品社会责任的质疑。
社会影响:艺术创作需尊重事实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在追求艺术效果的过程中,如何平衡虚构与现实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南大碎尸案家属的控诉,不仅是对剧中虚构情节的抗议,更是对影视作品社会责任的呼唤。
影视作品在追求艺术真实的同时,也应该尊重现实,尊重逝者及其家人的感受。虚构的情节可以引发观众的思考,但绝不能以损害现实人物的名誉和尊严为代价。这起事件提醒所有影视创作者,刑侦剧重现真实案件的意义,是为了彰显“邪不胜正”的坚定信念,让公众更加痛恨犯罪、拥护正义。同时,通过展现更加真实、更具感染力的情节,让人们对于刑事案件有更直观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唤起大家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感受到正义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
展望:法律与创作的平衡
目前,刁爱青的家属已经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相信法律终会给出公正的裁决。这起事件也为未来类似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影视作品在追求艺术效果的同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事实,尊重每一个家庭的痛苦与经历,避免虚构的情节对现实人物造成二次伤害。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创作与社会道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影视作品真正成为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正义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