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双管齐下,日照港装卸效率提升36%
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双管齐下,日照港装卸效率提升36%
港口火车卸货效率是物流链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创新,港口火车卸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本文将揭秘港口火车卸货的高效时间管理技巧,包括先进的卸货设备、科学的作业计划和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先进设备与技术创新
在山东港口日照港,全国首个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已建成投入使用。这一创新项目为全球大宗干散货码头智慧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东方案。
日照港研发了新一代大宗干散货全域智慧管控系统B-TOS,装卸效率较传统码头提高了36%。同时,日照港还首创了机器人自动摘钩及清厢系统和“5G+超级电容”电动机车,填补了行业空白。
“摘钩、清车、给料……我一个人就能操作整套翻车机,在这里,一个屏幕就是一个设备,一个人能控制好几台设备。”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一级技师田振东表示,日照港首创全货类适用、全流程互通、全系统智能的大宗干散货作业体系,在占地510万平方米的亿吨级单体干散货作业区,通过200多条作业流程灵活串联各泊位、堆场,并研发出新一代大宗干散货全域智慧管控系统和国内领先的火车装车楼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表示,日照港解决了传统干散货装卸工艺和自动化效率低、能耗高、污染重等行业难题。该港口不仅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与安全性,还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与环境负担,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学作业计划与调度
我国港口群综合调度系统大多通过“单一窗口”进行数据资源共享和协同港口船舶调度,业务功能涉及船舶公司、船舶代理公司、引航站、分局调度中心等业务主体,规划功能涉及港航监管主体,具体业务要求包括统一入口、统一单证、统一流程、统一数据管理和储存规范等。
以北部湾港口群为例,其综合调度系统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目前,为了提升港口效率,各港口群都利用数字化手段构建了多港协同的综合调度系统,实现船舶靠离泊计划线上申报、审批,调度计划生成、确认,引航作业及财务管理等功能。以北部湾港为例,其在2022年2月投入运行的综合调度系统覆盖了钦州、北海和防城港,实现了码头企业、港口调度、引航、海事、海关、边检六方业务协同。港口群综合调度系统的建设大大提升了船舶进出港申报、审批和调度效率。
高效沟通协调机制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龙拱港铁路专用线生产组织精益管理,1月1日,完成接卸列车8列,其中接车286节、发车113节,卸焦炭480箱11001吨、钢卷530件5850吨,刷新龙拱港铁路专用线单日装卸量纪录。
龙拱港不断优化生产组织,从科学调度、计划衔接、保障协调等多方面入手,多部门联动,精心策划装卸计划、优化作业路线、狠抓作业过程调整、科学统筹作业模式,现场及时消除车辆调配、人员组织等问题,实时掌握装卸动态和设备工作情况,以精益化管控保障铁路线满负荷高效稳定装卸作业。
龙拱港各部门握指成拳,按照既定的作业方案密切配合、高效协作,针对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管理人员现场盯靠,参与作业的人员实现最优配置,铁路及码头前沿现场执行“无缝式”交替班模式,实现火车装卸、船舶装卸作业不停歇、不断档,保障了生产高峰安全有序运行,实现了港口生产效率最大化。
单日装卸量创新高,是龙拱港精益化管理的有效成果,也是龙拱港全力攻坚、奋勇拼搏的最佳体现。下一步,龙拱港全体干部职工将持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最精心的生产组织、最昂扬的奋进姿态,全力推动“铁水联运”生产组织水平不断提升,誓夺元月“开门好”,为建设“千亿级集团”贡献力量。
案例分析:中欧陆海快线的高效物流模式
中欧陆海快线是亚洲货物经海运至比港、再由比港铁路运输至欧洲内陆多国的海铁联运路径,将“海上丝路”和“陆上丝路”在欧洲地区衔接,打造亚欧“第三条贸易通道”,为中国与中东欧间经贸往来搭建起高效畅通的运输路径。
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口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苏旭东向本报记者介绍,如今,有一条物流新通道,相比传统通道可以缩短运输时间7至10天,中转次数也大幅减少,运输效率显著提升。它就是中欧陆海快线。
苏旭东介绍,通过中欧陆海快线,集装箱可以从长沙的河运港口出发,经长江运抵上海,再通过海运抵达希腊比港,从比港卸货后装车经铁路运输抵达布拉格。
此前,如果通过传统的西北欧运输路径,同样的货物从上海出发后,需要先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途经法国敦刻尔克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荷兰鹿特丹港,抵达德国汉堡港,再经欧洲大陆的铁路或公路运抵布拉格。
这是中欧陆海通道货运线路的一个具体案例,也充分体现了中欧陆海快线与传统中欧间海运或陆运相比最显著的特征——高效、便捷、低成本。
“中欧陆海快线多式联运的崭新模式,解决了过去运输中交货期长、中转次数多、运输时效不稳定的难题,‘一单制、一箱到底’成为解决客户多式联运痛点的新方案,显著提升了中欧陆海快线的服务能力和产品水平。”苏旭东说。
经过多年发展,中欧陆海快线已开通4条通道,开行从比港往返欧洲内陆9个站点的10余条线路,每周超过30列火车往返运行,业务服务覆盖希腊、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西班牙等地,沿途覆盖7100万人口,是东亚经地中海、巴尔干地区到欧洲内陆联运的全程综合物流线路,为中国产品出口至欧洲、欧洲商品进口到中国开辟一条便捷航线,双向联运连接亚洲和欧洲,有力提升沿途国家的物流水平。
据去年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中欧陆海快线从无到有,成为继传统海运航线、陆上中欧班列之外中欧间的第三条贸易通道,2022年全通道运输总箱量超过18万标箱,火车开行2600余列。
中远海运打造中欧陆海快线的创新尝试,与市场的强烈需求密不可分。自2014年中欧陆海快线开通以来,美国惠普公司一直是中远海运在该贸易通道上的战略合作伙伴。最初,惠普找到中远海运,希望定制一条高效便捷的运输路线,将位于中国武汉市的打印机配件生产商与位于捷克帕特比萨市的组装工厂连接起来,中远海运将比港作为转运码头,创新探索出一条贯穿中国—希腊比雷埃夫斯—中欧地区的海铁联运通道,立即取得很好的业绩。2014年,中欧陆海快线正式投入运营,这一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通道得以不断推广,线路日渐丰富,为全球客户提供“门到门”“点对点”的全程综合物流服务。
作为希腊最大的港口,比港近年来年操作箱量均超过500万标箱,成为全球前30名集装箱大港之一,是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口、地中海领先集装箱大港。截至2023年初,比港为当地创造直接就业岗位4300个、间接就业岗位1.2万个,对希腊的直接经济贡献超过6亿欧元,带动希腊GDP提高1.56个百分点。
港口火车卸货效率的提升,不仅依靠单一环节的优化,更需要整个物流链的协同配合。从先进的设备技术,到科学的作业计划,再到高效的沟通协调,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的持续创新,港口火车卸货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为全球物流行业带来更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