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其一,等于无知:写作须破除“论述题思维”
只知其一,等于无知:写作须破除“论述题思维”
“只知其一,等于无知。”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写作时需要破除“论述题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疫情封控期间,有人深刻体会到:“现在我才知道,宅在家里独处的乐趣,有一半来自于‘可以随时外出’。”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重要道理:价值往往在对比和竞争中才能显现。单纯谈论“宅在家里的快乐”缺乏深度,只有在与“随时可以外出”的对比中,才能真正理解宅家的乐趣。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一把断掉的锤子才更像一把锤子。” 这意味着,我们对日常事物的认知往往流于表面,只有当它们的功能缺失时,我们才能重新审视其价值。麦克卢汉也说过类似的话:“鱼上岸后才知道水的重要。”
议论文写作的核心在于彰显某种价值。高考作文题目常常引导考生探讨具有高尚性、高维性、公共性和普遍性的价值,如坦诚交流、历久弥新、自定义、认可度等。但如何在文章中呈现这些价值,考验着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与之相对的是“论述题思维”,即围绕某个标准答案、在单一维度上简单阐释价值。很多中学生的议论文更像是对论述题给出的答案,缺乏深度和思辨。真正的议论文需要在思辨中找到自己的论点,并用论据去论证。
例如,北京高考作文题“给你的师弟师妹谈你语文学习的体会”,有考生写到:“语文就像是一首歌,语文就像是一首诗,是一股从山间流出的淙淙清泉,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给我们以快乐与愉悦。语文伴随着我长大,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我欢乐时它和我分享,我失意时它给我勇气。我喜欢语文,它充实了我的学习,装点了我的生活,给了我无限的期望,我会永远热爱语文。” 这样的回答虽然文笔优美,但缺乏实质内容,没有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体会。
钱理群先生曾说:“语文是为学生打下一生的精神底子。” 语文教育培养的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审美能力、人文关怀等,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这种思辨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语文的独特价值。
再比如“兼听”这个作文题目,如果缺乏思辨训练,很容易将其简化为“论兼听的重要性”这样的论述题。但实际上,“兼听”背后蕴含着更深层的思考: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兼听?当我们在说“兼听”时,到底在说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辨和探讨。
作文命题往往省略了很多关键词,需要考生去填空、去琢磨。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思辨竞争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才能跳出论述题的套路,写出真正有深度、有见地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