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到福建,太平港驻泊背后的秘密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41:5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到福建,太平港驻泊背后的秘密

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是明代航海图籍,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间。该图记录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丽航程,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

该图制作时间不详,一说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全体下洋官兵守备南京期间,有暇整理,遂将郑和船队历次下西洋航程综合整理,绘制成整幅下西洋全图,是为郑和使团适应下西洋的需要而集体编制的作品。

《皇舆全览图》系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间测绘的带有经纬坐标的地图。它由清政府组织实测,并结合地方文献编绘完成,其中西洋传教士负责技术指导和主要编绘工作,地方官员和相关人士承担后勤保障和辅助工作。《皇舆全览图》首次以我们今天熟知的方式展现了康熙时期的疆域,不过其绘制范围并不严格等同疆域版图,亦有部分溢出当时的疆域范围。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利用近代测绘技术绘制的全图,比例尺约1:140万,其精度之高、范围之广皆属当时世界之最,是中国和世界地图史上的鸿篇巨制,也是三百年前中西科技交流的重要见证。

雍正和乾隆时期,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分别编绘了《雍正十排图》及《乾隆十三排图》,形成著名的清廷三大实测地图。此后直到20世纪30年代,《皇舆全览图》继续成为官方绘制中国全图、省图或区域图的主要底图来源,对我国地图的编绘影响重大且深远。这些地图曾用于地方行政管理、边疆谈判以及包括历史地图在内的舆地图书编纂等。据研究团队完成的铜版《皇舆全览图》数字化工作,该图记录了超过我国目前陆地面积2/3地区的山川地理形势,绘制河流总长度达43万公里,湖泊总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岛屿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标注山脉名称近3500个,保留了8850多条具有相对准确地理位置的政区、聚落和通名不确定的地名,蕴含丰富的地理信息,可视为我国三百年前完成的一套地理国情普查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皇舆全览图》采取分区测绘的方式进行,1708年从京师附近的长城开始,主要按照自北而南、自东而西的顺序开展测绘,止于湖广,1717年先编绘成一幅不完整的全图,1719年加上补测的西藏,最终形成一幅大体表示清初疆域的全图。故按区域范围可将《皇舆全览图》分全图和区域图。目前国内常见的《皇舆全览图》主要有1719年按照经纬度分幅、使用满文和汉语两种语言分别标注长城以北和以南地区地名的铜版地图,以及1721年按照省域或地区分幅、全部使用汉字标注地名的木版地图。其他版本的《皇舆全览图》或因不完整,或因馆藏原因尚不便研究利用。就国外的传播而言,1719年的铜版《皇舆全览图》于1724年被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Matteo Ripa)带回欧洲,分别入藏博洛尼亚和那不勒斯等地。其后,《皇舆全览图》于1735年随着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在巴黎编辑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中所附法国皇家制图师唐维尔(Jean-Baptiste Bourguignon d’ Anville)主持编绘的法文注音地图得以在欧洲广泛传播,由此产生法、英、拉丁、德及俄文等多国语言注音的一系列地图,塑造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历史版图”的形象。

清中叶著名学者李兆洛认为《皇舆全览图》多存于内府,外间流传绝少,此观点后来为学界广泛征引,认为《皇舆全览图》未对整个清代的地图绘制产生影响,但是随着近年来学界对《皇舆全览图》研究的深入,这种观点需要重新审视。另一种观点认为《皇舆全览图》的技术指导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因礼仪之争,导致绝大多数传教士被驱逐,因此测绘技术并未对之后中国的地图绘制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尽管随着礼仪之争的升级,传教士的离华,导致《皇舆全览图》绘制技术并未真正被官方或民间掌握,但是他们绘制的地图却留了下来,其对地理要素空间位置和分布的表达方式为之后部分官绘或私绘的全图或区域图所接受。这些地图图面内容虽然部分已经发生变化,但仍能通过舆图的总体面貌或《皇舆全览图》特有的绘制方法,分析得出其与《皇舆全览图》的关系。由此可知,前人得出影响甚微的认识皆缘于他们未曾考虑到《皇舆全览图》谱系地图的存在。

郑和七下西洋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序幕。2005年4月25日,我国决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今年7月11日,是我国第20个航海日暨纪念郑和下西洋619周年纪念日。

1405年至1433年,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海船队——大明郑和下西洋船队,最多时达249艘,最少时也有60多艘,气势磅礴的船队,七度从江苏长江沿岸启航后,驶向东海,南下过舟山群岛,进入台湾海峡后,这支有史以来最大的船队,却一改航向,竟从闽江口上溯到金刚腿下,这儿,600年前有个颇为吉利的名字:太平港!

浩浩荡荡的船队,从总指挥(正使)到普通水手、勤杂人员,最多时达2.78万人,就这样驻泊在太平港,等候东北季风到来再开洋出海。

郑和与他的庞大船队,为何选择福建,选择闽江的一隅驻泊候风?为何不直接穿越海峡,奔向南海?

航海史学家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但较为一致的观点是,郑和船队从明初京城所在的江苏启航,经福建长乐,集结闽江太平港候风开洋。所谓候风,是要等到冬季东北季风南下时,船队顺风踏浪,直下南洋西洋……更重要的是,驻泊候风期间,郑和有长达数月的足够时间,招募集训船员、修固福船、补给物资。

“长乐成为郑和下西洋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的有利因素有很多,大体来说,优越的地理区位,拥有泊舟良港、适合的气候以及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是其中的关键。”福州市长乐区郑和史迹陈列馆馆长陈迟表示。

首先,与太仓相比,长乐距离“西洋”更近,可以在有限的东北季风期间,到访更多“番国”;与泉州相比,长乐毗邻省城福州,有“镇守太监”“提监市舶太监”等宦官的协助,有闽江口五虎门、梅花千户所的护卫,安全上更有保障。长乐与盛产瓷器的德化还可通过闽江支流大樟溪沟通,十分便利。

其次,郑和庞大舟师驻泊基地港要具备水深、港阔、避风、出入方便、淡水充足等条件,这些太平港都满足。当时的太平港可以说是“一片汪洋”,四周村落多以“洲”“洋”“屿”命名,如霞洲、祥洲、泮野、洋屿等。太平港四周山环水绕,可有效抵御台风袭击,并且太平港距闽江入海口尚有30公里之遥,属闽江淡水港,太平港西北的上洞江和东北的下洞江均与闽江相接,形成太平港之水“两头涨”的奇特现象,便于船只顺潮进出,提高通行效率。

再次,长乐素以“鱼米之乡”著称,气候暖热湿润,来自各地的官兵和船员,在这里进行驻泊集训,吃、住、穿等方面条件要比冬季寒冷的太仓优越;最重要的是,长乐的主导风向为东北,每年从10月至次年3月间,多刮东北大风,闽江口风力更是强劲,在以风为动力的帆船时代,这种气象条件正是郑和船队扬帆开洋所必备的。

“最后,郑和船队以福船为主,长乐及周边连江、福清等地的沿海港口,拥有众多的造船、航海技术人才,这也是郑和选择长乐作为驻泊基地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陈迟表示。

郑和下西洋,船舶优劣,至为关键,福建制造、驰名中外的优良福船,正是郑和舰队的主力船型。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载:“(明)永乐七年(1409年)春正月,太监郑和自福建航海通西南夷,造巨舰于长乐。”著名的郑和宝船就是采用福建沿海一带常见的福船船型。今天,福建泉州、莆田、漳州、宁德等沿海多地,匠人仍能制造福船,这种制作技艺,还被列入世界非遗项目。福船尖底、阔面、水密,适于深海远洋航行,更有独特的隔舱设计,可防止整体漏水沉没,是古代中国航海木帆船的四大船型之一(另有沙船、广船和鸟船),亦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力船型之一。

“郑和七下西洋,都选择长乐这个福地开洋,也许还和两个福建人有关。”九州出版社资深出版人吴越如是对记者说。

一个是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姚广孝。这位出入朝野、时在红尘又时隐化外的大和尚,作为明成祖朱棣的国师,是靖难之变的幕后高人。同时,他有个重要身份:福建长乐人!或许正是这一身份,使这位在明初力挺朱棣派船队开洋看世界的重要人物,策划支持郑和船队选择其家乡长乐,驻泊候风、伺机开洋。

另一位便是王景弘,郑和船队的副使(另说和郑和皆为正使),也是朱棣身边的大太监,靖难功臣,他和姚广孝是同乡,祖籍福建,出生于闽西漳平的香寮村。王景弘作为闽人,熟悉航海技术和航线,善于指挥管理庞大船队,对他来说,选择家乡沿海港湾集训船员,补给所需,驻泊候风,协调地方提供相关支持,显然有着更充分的把握。

第一次驻泊太平港,是1405年(永乐三年)的夏秋之间。夏日暑气未消,秋风未起,闽江下游江海之交的水面,还是温的。白天,江面上船舷相扣,桅樯相望,风帆猎猎,楔入巨岩的船坞里,工人们在维修加固船舶,数里之内,斧锯铁锤敲击的叮叮之声,震撼山海,令人仿佛置身于一片偌大的露天工地间,那场面、那气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