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嘉庆时期的“花雅之争”:一场戏曲艺术的碰撞与融合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06:3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嘉庆时期的“花雅之争”:一场戏曲艺术的碰撞与融合

“花雅之争”是清代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在乾嘉时期,主要是在昆腔为代表的雅部和包括京腔、秦腔在内的花部之间展开的争论。虽然皇室力挺昆剧,但由于昆腔的地域局限性,花部戏曲以其多样的风格和自由的表演形式逐渐占据上风。这场争论不仅反映了当时戏曲艺术的繁荣,也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01

昆腔与地方戏曲:一场艺术之争

昆腔,又称昆(山)腔、昆剧,为曲牌体戏曲声腔剧种,是元明南戏四大声腔之一。[1]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由南曲戏文在元末明初时期发展到江苏昆山一带后,融合当地语言结合而形成名为“昆山腔”的南曲地方声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和梁辰鱼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使之缠绵悱恻,形成了有一唱三叹和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昆曲也至此成型。梁辰鱼将根据新昆山腔所创作的《浣纱记》传奇以昆曲形式搬上舞台,使原来主要用于清唱的昆曲正式进入戏剧表演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影响,走向了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很多剧种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京剧、豫剧、评剧、黄梅戏等在昆曲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剧种特色,因此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2001年,昆曲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又在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昆曲被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昆腔作为宫廷戏曲的代表,受到皇室支持。它以其典雅的曲词、婉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赢得了上层社会的青睐。然而,昆腔的地域局限性逐渐显现,其复杂的曲牌和文雅的唱词难以被普通民众理解和接受。

相比之下,地方戏曲(花部)则以其多样的风格和自由的表演形式迅速崛起。以湖南花鼓戏为例,这种源自田间地头的民间艺术,以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活泼的表演风格深受民众欢迎。花鼓戏的音乐曲调丰富多样,既有川调的激昂、打锣腔的热烈,也有牌子的柔美、小调的柔情。[3] 花鼓戏的喜剧性风格,通过活泼轻快、风趣俏皮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湖南民众乐天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

02

皇室态度:从支持到包容

嘉庆帝时期,宫廷对戏曲的态度经历了从支持到包容的变化。虽然皇室传统上偏爱昆曲,但面对地方戏曲的蓬勃发展,嘉庆帝也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态度。例如,在嘉庆年间,蒲剧(又称蒲州梆子)进入鼎盛时期,传播到陕、豫、甘等地,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方剧种。[2] 嘉庆帝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支持蒲剧,但也没有采取严厉的限制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戏曲的发展。

03

社会影响:文化融合与传承

“花雅之争”不仅是一场艺术之争,更是文化融合与传承的重要阶段。这场争论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为后世戏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例如,京剧就是在“花雅之争”的背景下,融合了昆曲、汉调、徽调等多种戏曲元素而形成的。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花雅之争”的影响。以湖南花鼓戏为例,近年来通过创新和数字化传播方式,如抖音直播和驻演小剧场,成功吸引年轻观众,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种创新精神正是“花雅之争”中文化融合与传承的延续。

“花雅之争”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不仅展现了艺术的多样性,也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这场争论让我们明白,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不同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珍视文化多样性,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