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带火的扬州美食,你吃过吗?
隋炀帝带火的扬州美食,你吃过吗?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扬州的月夜美景,也道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扬州,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千年古城,不仅孕育了璀璨的文化,更孕育了令人垂涎的美食。而这一切,都要从隋炀帝说起。
隋炀帝杨广,这位争议重重的皇帝,却无意间为扬州美食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将长江、淮河、泗水、汴水全部联通。从此,扬州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各地的物产、文化、经济在这里交汇融合,为扬州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
隋炀帝不仅开凿了运河,还多次乘龙舟下扬州,极尽奢华。据《大业拾遗记》记载,隋炀帝在扬州的行宫、迷楼极尽奢华,所过州县,竞相献食,珍馐异味不可胜数。隋炀帝的御厨谢讽,将宫廷美食带到了扬州。谢讽所编的《淮南王食经》中,有一款名为“越国公碎金饭”的美食,据传就是扬州蛋炒饭的前身。越国公杨素曾在扬州作战、生活,将这道宫廷美食留在了扬州。
隋炀帝的奢华生活,不仅带来了美食,还带来了精致的饮食文化。《清异录》记载,隋炀帝幸江都时,吴地人进贡的糟蟹、糖蟹,上桌前要用金缕做成的“龙、凤、花、云”图案装饰。这种奢华的饮食装饰,开启了扬州饮食奢华风气的先河。
隋炀帝之后,扬州美食在唐宋元明清各朝代持续发展。唐代扬州的繁荣始于安史之乱后,成为朝廷主要的财税之地。唐太宗时期,扬州试制的白糖色味远胜天竺糖,奠定了扬州在糖制品方面的领先地位。晚唐时,扬州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大量海外商人,带来了多元的饮食文化。
到了明清时期,淮扬菜系正式形成。漕运总督、河署总督等官署和商贾的消费需要,推动了淮扬菜的成熟。淮扬菜讲究选料严谨,注重鲜活,刀工精细,口味平和,鲜香酥嫩。扬州美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扬州美食中最著名的当属扬州炒饭。这道源自隋朝宫廷的美食,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扬州的标志性美食。正宗的扬州炒饭粒粒分明,外黄内白,蛋香四溢,口感鲜美。
除了扬州炒饭,扬州的早茶文化也极具特色。扬州早茶不仅是一顿早餐,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从烫干丝、鸡汁小笼到蟹黄灌汤、阳春面,每一道茶点都凝聚着扬州人的生活智慧。在扬州,吃早茶是一种仪式,从茶水到干丝,再到包子点心,最后以一碗鲜美的面收尾,一整套流程下来,往往要耗费一两个小时。
扬州的点心制作工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被誉为“扬州双绝”。千层油糕层层相叠,甜糯适度,可达64层之多;翡翠烧卖皮薄如纸,色如碧玉,馅料清爽,甜中带咸,恰到好处。这些精致的点心,无不体现了扬州饮食文化的精细与雅致。
走在扬州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美食文化的魅力。东关街,这条全长1122米的老街,见证了扬州千年的繁华。街道两旁,四美酱园、谢馥春香粉店等百年老字号林立,各种特色小吃应有尽有。从扬州炒饭、灌汤包到三丁包、翡翠烧麦,每一道美食都凝聚着扬州的历史味道。
如今的扬州,依然保留着隋炀帝时期奠定的美食文化传统。无论是精致的淮扬菜,还是地道的扬州早茶,亦或是街边的老鹅,都吸引着八方来客。扬州美食,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凝聚了千年的历史味道,展现了扬州人的生活智慧,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