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纪晓岚砚台拍出千万高价,展现文人收藏价值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32:5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纪晓岚砚台拍出千万高价,展现文人收藏价值

近日,西泠拍卖会上,纪晓岚的砚台收藏品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一件清·纪晓岚铭观弈道人审定宋砚以506万元高价成交,另一件清·阮安铭百梅吟馆图端石砚山也拍得了402.5万元。这些砚台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现了纪晓岚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此次拍卖再次证明了砚台收藏市场的火热,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目光。

01

纪晓岚的砚台收藏

纪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以总纂《四库全书》而闻名于世。他不仅在学术和官场上有卓越成就,还是一位砚台收藏大家。纪晓岚对砚台情有独钟,著有《阅微草堂砚谱》,收录其珍藏的精美砚台及铭文,展现了他对文房雅器的独特品味。

纪晓岚一生博览群书,著书极少,其后人搜集纪晓岚遗稿,成《纪文达公遗集》上下编各十六卷,其中砚铭及文房器物铭文独占一卷,可见铭文在纪晓岚一生文章著述中所占分量之重。纪晓岚喜蓄砚,著有《阅微草堂砚谱》,与乾隆钦定《西清砚谱》、高凤翰《砚史》、沈石友《沈氏砚林》并称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四部砚台专谱。

02

西泠拍卖会上的纪晓岚藏砚

本次2024西泠二十周年秋拍文人砚板块释出的两方纪晓岚藏砚,皆为文人砚的典型代表。一方流传有序,为清代砚藏大家黄任、清代重臣阿桂之孙那彦成的旧藏,而后这方砚又由那彦成赠予纪晓岚作为纪氏八十大寿贺礼,制砚规格极高,且为黄任藏砚的重大新发现;另一方由《阅微草堂砚谱》、《纪文达公遗集》出版著录,燕赵藏家蓄藏三十余年,拍场首现。

其中一方是黄任旧藏的灵芝纹随形仔石端砚,带有纪晓岚的铭刻。砚盒铭文记载:“此黄莘田之旧砚,四十年前曾见之,不知何以归绎堂。余八十生辰,绎堂持以为寿,摩挲审视,远想慨然。嘉庆癸亥六月二十日,晓岚记。”这方砚台见证了纪晓岚与那彦成的友谊,也记录了黄任藏砚的流传历史。另一方云龙纹随形端砚则最早出版于《九十九砚斋砚谱》,经燕赵藏家蓄藏三十余年,拍场首现。

03

砚台收藏市场的现状

随着电脑的普及,传统书写方式逐渐被取代,但砚台作为收藏品的价值日益凸显。砚台收藏市场的火热,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也反映了砚台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

四大名砚中,端砚和歙砚最为出众。端砚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以老坑、麻子坑、坑仔三大名坑为代表,其中又数老坑砚最佳,石质细腻、致密、坚实,石色丰富多彩,还具有绚丽多姿的花纹,古人赞其“细润如玉,发墨而不损毫”。歙砚是用歙州婺源龙尾山歙石雕琢而成,以罗纹砚最宜笔锋。根据纹理区分,古犀罗纹、鱼子罗纹和暗细罗纹为最佳。

近年来,砚台收藏市场持续升温。2010年,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古董珍玩专场上,清乾隆“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以1400万元成交,打破砚台拍卖世界纪录。端砚的价格在10年里上涨了几十倍,堪称“疯狂的石头”。在文房四宝中,升值潜力最大的是砚台、古墨和老宣纸。这些物品不仅有着艺术内涵又兼具实用价值。近年来出现的收藏热和民族文化不断推动,在大环境上带动了文房类藏品的升温。

04

如何鉴别古砚的价值

随着国内收藏者对古砚价值的认可,其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那么,如何鉴别古砚的价值?古砚的收藏和鉴赏可以从质地、工艺、铭文、品相、装饰等方面分析。发现一方好砚台,需要专门的知识进行判断,也可通过触感来判断。

首先是看其外形。砚台需要经过清洗才能辨认。古砚的砚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石材的天然纹理,也难以断定其年代和品相。看外形,重点在于看砚台的品相、工艺、铭刻、质量、装饰与新旧等。而造型品相则一般以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为上品。

其次是触其石,可以用手触摸古砚体会其质感。如果感觉光滑,说明石质较好,如果触感粗糙,则意味着石质较差。好的石质,可以让砚台充分发挥其作用辅助书写。所谓“夏天储水不易腐、冬天储水不易冰”,正是好砚标准。还可用手掂量砚台轻重,如果大小相似,砚石重的结实致密,尤其对于歙砚而言,密度重量是重要考查因素。

最后是听其声,五指托空砚台,轻轻击打砚面。如果是歙砚,清脆的“嘡”金属声者为上品。此外新砚当中也有精品,可通过看、触、听等多种方式体会辨别,相对而言较容易把握。此外,除了砚台本身作为文化的载体,砚台的文化附加值也被高度重视,包括是否有铭刻、装饰、名家背景等。

纪晓岚的砚台收藏不仅展现了其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砚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此次西泠拍卖会上的高价成交,再次证明了砚台收藏市场的火热,也提醒我们关注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