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人物看企业管理艺术:春秋五霸的管理智慧
从历史人物看企业管理艺术:春秋五霸的管理智慧
管理是一门艺术,从历史人物中汲取管理智慧,可以为现代企业管理者提供宝贵的启示。本文将通过分析春秋五霸的管理风格,探讨他们的优点和可能存在的盲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
俗语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本文试图透过历史人物的介绍,帮助企业主管们进一步了解为什么“管理是一门艺术”。(图/unsplash)
管理的起源在西方文献中被称为“Maneggiare”(意大利语),意指骑士驾驭马匹朝向特定目标的过程。在中国古书《周礼》中,则将“管”解释为锁匙、门户的掌控手段,将“理”解释为从纷乱中整理出头绪、建立原理原则的目的。换句话说,“管理”是以“管”为手段,达成“理”的目的;“管”在先,“理”在后,合称为“管理”。管理实务大多将“管理”定义为“群策群力,以竟事功”(Getting thing done through people)。
春秋五霸的管理艺术
俗语说“管理是一门艺术”,过去传统管理学教科书大多以西方为例介绍管理案例,本文试图透过历史人物的介绍,提供给企业主管们,进一步了解为什么“管理是一门艺术”。首先,我们以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浅谈这五位霸主的管理艺术:
- 齐桓公(形象第一)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是齐国第十五位国君。为了实现理想,他能完全抛弃自己的偏见,大胆且绝对地信任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任命其为宰相。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齐桓公是一位了不起的老板。一个擅长分析与企划(管仲),一个擅长决策、富有想象力及创意(齐桓公),堪称历史上千古难逢的企业最佳拍档。
同时,他特别注重企业形象,率先以“尊王攘夷”作为当时的霸权代言人及天下共主。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主管(我)敢用能力比我强的部属吗?管理学理论总是鼓励主管雇用比自己更聪明或能力更强的人,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特别是初任管理职务的新人主管,往往忙于巩固自己的地位,更不用说去找个比自己优秀的部属来威胁自己了。
管理学理论一再强调要善用比自己聪明或能力更强的人,这在理论上当然是合理的。但在实际应用时,必须还原其原始假设:你(你)应该、也能够喜欢善用比你(你)聪明或能力更强的人,但这只有在你是老板时才成立,因为只有老板是无可取代的,也只有老板是最终的受益者。例如齐桓公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业;秦始皇利用韩非、李斯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刘邦有张良、韩信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谋,而成为西汉的开国之君;刘备以“隆中对”识得诸葛亮,而得“三分天下”之势等皆是。
- 宋襄公(悲剧英雄)
宋襄公,姓子,名兹甫,是宋桓公的次子。他长于企划、工作认真,却拙于执行,无法控制情绪、缺乏耐心,其性格导致在管理上有极大的缺陷。《史记》及《东周列国志》曾记载“宋”、“楚”两国在泓水的战役,其大意是说“宋襄公为了与楚军决战,特别制作了一面写有‘仁义’两个大字的军旗,当楚军渡河时,上大夫公孙固请趁其半渡时攻击,宋襄公指着军旗说,你没看到仁义二字吗?寡人以堂堂之师,哪有趁人之危,半渡而袭击之道理。结果等到楚国军队完全渡河,宋襄公所率领的大军被击败”,后世讥之为“宋襄公之仁”。由此可知,缺乏决策判断的企业经营者,须负企业经营成败之责。
- 晋文公(大器晚成/时势造英雄)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晋献公之子。他在43岁时为避骊姬之乱流亡翟国,55岁时流落曹国,投奔卫国,颠沛流离在外19年,62岁时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取得君位,67岁时以城濮之战击败楚国,登上中原霸主之位,69岁时病逝,结束了其戏剧化的一生。
从现有史料中,似乎看不出晋文公有远大的志向,其性格缺乏斗志、安于现状,没有政治野心及积极规划能力。他不像齐桓公那样雄才大略、决断力强,也不像宋襄公那样富有理想、工作认真。尤其是在流浪各国期间到处都有美女垂青,因此即位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处理美女们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国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
严格来说,以现代管理的角度来看,晋文公并不符合一位优秀的企业经营者条件。然而,他对待部属热情宽厚、拿得起、放得下、不懂得怀疑部属、重感情、随遇而安,这些特质与其它领导者不同。因此,晋文公的成就霸业,与其说他努力,不如说是其独特的性格反而成为其优点,造就了昔日的部属与妻女硬把他推上这历史舞台。
- 秦穆公(西部拓荒英雄)
有一句话说“怕老婆的男人,重感情而且度量大,较能忍受挫折,约束情绪,比较容易成就大事业”,这句话用来形容独霸西戎地区的秦穆公再恰当不过。尤其是经过长达16年兄终弟及的等待,秦穆公即位时已是近30岁的君主。为了实现称霸天下的雄心,他用五张牛皮从楚国赎回旷世良才百里奚。
由于秦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各国,吸引人才不易,如同花莲或台东的公司一样。因此,“用人唯才”是秦穆公作为君主最值得称许的地方。在经营策略上,他不与中原各国为敌,而是专注于西部的开拓。秦穆公作为西部拓荒英雄,称霸于西戎,为250年后秦孝公变法的成功,以及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 楚庄王(忍耐与沉潜)
楚庄王是一个思虑周密、城府极深、忍耐力极强的人,他重用孙叔敖作为智谋谏士。作为一位君主,他能够三年不发任何命令,通过察言观色了解部属行为,审时度势分析内外环境。“三年不飞,一飞必冲天;三年不鸣,一鸣必惊人”,正是显示出他独有的耐性和过人的智慧。
从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浅谈这五位霸主的管理艺术。(图/翻摄自网络)
结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上五位霸主的不同经营管理方式,对现代企业经理人具有深刻的启发。齐桓公的“形象策略”、宋襄公的“宋襄公之仁”、晋文公的“拿得起、放得下”、秦穆公的“用人唯才”、楚庄王的“忍耐与沉潜”,都是寓意深远的经营管理之道。现代的企业经营者在做管理决策时应当慎思、明辨、笃行。
其实,从管理思维的角度来看,作为企业经营者在管理上仍存在一些看不到的“盲点”。宋代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说明了“身在此山中”导致“不识庐山真面目”,这正是企业经营者必须突破的地方。
另一个例子是“灯下黑的故事”。在中国大陆央视《雍正王朝》中,有一段叙述:年羹尧担任西北抚远大将军,要平定青海和硕特蒙古罗卜藏丹津叛乱时,用大军把当地团团包围住,确定叛军就在圈子内,但却怎么找也找不到。每天派出去的探子没有回报消息就被处决,越杀越手软,消息还是没有。邬先生看着地图问年羹尧“我们在哪儿啊”,年羹尧手指着一个地点说“我们在这儿”。邬先生就把手上的油灯放在年羹尧所指的那个地点上面,然后又问“现在我们在哪儿啊”,年羹尧说“已经看不到我们了,被油灯的阴影给挡住了”。邬先生说“这就叫做灯下黑,叛军就在这里”,这个故事隐喻人们往往对离自己越近的地方,越意识不到其危机。
本文以简洁明了的方式阐述了这五位霸主的领导风格,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性格和长处。然而,他们是否也有“身在此山中”及“灯下黑”的经营盲点呢?因此,本文以“野人献曝”的精神,为现代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希望他们在做管理决策时能够慎思、明辨、笃行。
现代的企业经营者,在做管理决策时应当慎思、明辨、笃行。(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