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好了歌”:人生无常的警世恒言
《红楼梦》“好了歌”:人生无常的警世恒言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当跛足道人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唱出这句《好了歌》时,甄士隐正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从富甲一方的乡绅到家产荡然无存,再到女儿丢失、投奔岳父反遭白眼,甄士隐在短短数月间经历了人生的巨大转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听到了《好了歌》,并顿悟人生真谛,随道人飘然而去。
《好了歌》全诗十六句,分为四部分,每部分以“世人都晓神仙好”开头,揭示了世人难以割舍的四种执念:功名、金银、娇妻与儿孙。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句诗以历史人物的最终归宿,讽刺了人们对功名的盲目追求。正如甄士隐从富翁到乞丐的转变,功名利禄终究如过眼云烟,唯有荒冢草木长存。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这句诗点出了人们对财富的贪欲。无论聚敛多少,最终都将成为身外之物,正如诗中所言,到头来“眼闭了”一切成空。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这句诗揭露了婚姻中的自私与背叛,反映了感情的脆弱。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悲剧爱情,正是对这句诗的最好诠释。黛玉日日说恩情,最终却在宝玉成亲时香消玉殒,而宝玉也在黛玉死后另娶他人。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句诗批判了父母对子女无私付出却难求回报的社会现象。巧姐的命运就是最好的例证。作为贾琏之女,她本应享受荣华富贵,却在贾府败落后被狠舅奸兄所卖,幸得刘姥姥搭救才免于流落烟花巷。
《好了歌》不仅是一首哲理诗,更是《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预言。它以兴亡得失为核心,折射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人性的挣扎。正如诗中所言:“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贾府的兴衰、人物的悲欢离合,无不印证了这首诗的预言。
在现代社会,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看淡名利,珍惜当下。正如甄士隐在顿悟后所作的《好了歌注》中所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曾经的繁华与荣耀,最终都会化为乌有。只有放下执着,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
《好了歌》以其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也启发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取向。在《红楼梦》这部宏大的叙事中,《好了歌》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整部作品主题的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