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首例射频电刺激手术成功,为脑缺血灶治疗带来新突破
国际首例射频电刺激手术成功,为脑缺血灶治疗带来新突破
双侧额叶缺血灶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影响大脑额叶区域,导致认知、运动等功能障碍。传统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存在局限性。近年来,脑功能区射频电刺激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为双侧额叶缺血灶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射频电刺激的原理与机制
射频电刺激通过特定频率的电流作用于大脑皮层,帮助恢复受损区域的功能。这种疗法基于射频热凝器的脉冲射频调节,是一种安全、有效、非高温毁损的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射频针尖能够与周围神经组织形成较高的磁场,作用于颈2背根神经节,对其产生相关的生物刺激,由此可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使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的P物质和脑组织β内啡肽物质得以提升,该类物质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临床应用与效果
2024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团队在中日友好医院张黎教授的带领下,完成了一例国际首例颈髓脊髓电刺激(SCS)联合短时程正中神经直接电刺激手术。该手术治疗了一例因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导致的意识障碍合并四肢痉挛患者。患者为55岁男性,8个月前因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导致意识障碍及四肢痉挛状态,在当地医院给予药物、高压氧及康复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本次入院时患者处于微意识状态,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各关节痉挛改良Ashworth评分4级,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4级,下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3级。
经过仔细评估,张黎教授决定为患者实施颈髓脊髓电刺激联合短时程正中神经直接电刺激术。选用双排8-8排列外科电极置于C4-C6硬脊膜外,以兼顾同时起到促醒和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SCS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在C型臂X线定位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精准放置刺激电极并一期将脉冲发生器植入左侧锁骨下窝。
由于为了兼顾缓解肢体痉挛,本例患者SCS刺激电极放置的位置(C4-C6,可覆盖颈膨大直径最大的C6位置)相比较传统促醒电极位置(C2-C4)偏低。为了增强促醒作用,在SCS完成之后取右腕2.5cm微创切口入路显露正中神经,选用双排8-8排列外科电极直接放置于正中神经表面,术后可连接临时刺激器进行为期7-14天的短时程电刺激。
相当一部分意识障碍患者合并肢体痉挛,即使经过长期规律的康复治疗,部分患者痉挛症状也无法得到明显改善,甚至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SCS一方面通过脉冲刺激经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传到大脑皮质,增加大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和血流量,促进兴奋性递质释放,增强意识冲动和脑电活动而达到促醒目的;同时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来缓解肌肉痉挛,直接刺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改善肌肉运动,刺激脑-脊髓-肌肉传导通路和神经元连接回路调节神经可塑性、重塑神经回路,增进本体感觉反馈进而改善运动控制,从而达到缓解肢体痉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与传统治疗方法的对比
相比传统药物治疗,脑功能区射频电刺激具有以下优势:
- 非侵入性:射频电刺激通过体外设备进行,无需开颅手术,降低了手术风险。
- 可调节性:电流频率和强度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实现个性化治疗。
- 长期效果:研究表明,射频电刺激能够较长时间缓解偏头痛患者头痛程度及发作时间,具有持续的治疗效果。
未来展望
包括脊髓电刺激、周围神经电刺激、迷走神经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等在内的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必将在更多的病种领域得到应用,造福于更多的患者,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守正创新,根据每例患者的不同病情详细评估、综合选用不同的神经调控手术方案的个体化、规范化外科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脑功能区射频电刺激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为双侧额叶缺血灶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虽然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其在改善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方面的显著效果,以及非侵入性和可调节性的特点,使其成为未来神经调控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评估和治疗,以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