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媵侍:贵族婚姻里的政治与压迫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22:5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媵侍:贵族婚姻里的政治与压迫

最近,一部热播剧引发了人们对古代“媵侍”制度的关注。这一源自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的制度,不仅展现了古代婚姻的复杂性,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变迁。

01

“媵侍”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媵”(yìng)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婚姻制度。最初,它是指贵族女子出嫁时,随同出嫁的妹妹或婢女。这种制度源自上古亚血族婚的遗俗,后来与一夫多妻制相结合,成为周朝贵族特有的婚姻形式,并被写入《仪礼》等礼法中。

在周朝,“媵制”规定: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或世子迎娶他国国君的女儿为妻时,出嫁国除了派出作为正妻的公主外,还要选派公主的侄女和妹妹一同陪嫁。此外,在与公主之国同姓的诸侯国中,还要有两国选出陪嫁女,每国选三位女子。这样,诸侯一聘就娶回了九女。这就是《春秋公羊传》所说的:“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

“媵”在《尔雅》中的注解,就是“陪嫁、相送”之意。这九女中除正妻外,其余八人就是“媵”,陪嫁过去的女人也称作“妾”。这种制度设计,旨在保证两族联姻后,生出带有两族血统的儿子,因此除了正妻之侄、娣外,正妻家族的其他女子,也一同前往陪嫁。

“媵制”不仅是一种婚姻制度,更是一种政治联姻的手段。它通过复杂的婚姻关系,巩固了贵族之间的联盟,体现了封建等级伦理的核心——尊尊、亲亲。这种制度设计,找到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平衡点,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

02

“媵侍”与侍妾:地位与职责的差异

“媵侍”虽然形同妾室,但在某些正式场合享有较高地位。根据《仪礼·婚礼》记载,媵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于正妻,但高于婢女和下人。在贵族结婚时,媵要为新妇服务,布设筵席,伺候新婚夫妇。在日常生活中,媵要为新婿浇水盥洗,侍奉公婆进食,管理家庭琐事。

与普通侍妾不同,“媵侍”往往出身贵族,有的甚至可能被立为王后,其儿子也有机会继承王位。例如,宋朝宋仁宗的妃子周贵妃,四岁时便随着姑母入宫,长大后受到仁宗的喜爱,被纳为贵妃。《红楼梦》中的平儿,作为丫头随凤姐陪嫁到贾家,共同拥有一个丈夫,但身份低于凤姐,也可看作是媵制的孑遗。

03

“媵侍”制度下的女性命运

“媵侍”制度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物化。在媵婚中为人作妾,是一个女子内心不愿意的,《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就道出了一个女子的心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素常日子里,人们在野外采着白蒿,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议论起各自的归属、将来的终身大事。其中的一位年轻姑娘,忽然悲从中来,她隐约觉得,凭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将来很可能要跟随大小姐远嫁他乡,而让她悲伤的倒不是嫁的地方离家多远,而是自己嫁过去的地位会有多低。

在封建社会里,妾之所以存在的所有理由是:作为生育机器,成为了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法律有规定,妾不能转正,没有财产权,生了孩子也得叫妻为妈。《红楼梦》中探春的母亲赵姨娘,就是个婢妾之身,结果是生了个有才有貌的女儿,母女也不得相亲,心里都留下一道伤痕。

04

“媵侍”制度的终结与影响

王侯版的媵制,在秦始皇灭六国之后终结。随着那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的消亡,帝王权力的空前加大,“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的规定,也就限制不住帝王了,取而代之的是“后宫佳丽三千人”。然而,媵妾制作为一种制度虽然消失,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却是余韵绵长。

在民间,家族之间的媵婚依旧通行。民间版的媵和正妻有什么样的区别?《仪礼·婚礼》记载的几个细节,将媵的身份、地位勾画出来:一个贵族结婚娶亲,当把新妇接到女婿家时,这时的媵像是一位贴身秘书,为新妇服务。媵在新房子里布设好筵席,让新婚夫妇入席。之后,媵与御(夫家的女役)再相互交换着伺候新婿和新妇,媵为新婿浇水盥洗,御为新妇浇水盥洗。一对新人吃完饭后,媵与御撤去室中筵席食物,这时新婿进到房中脱去礼服,交与媵。新妇则在室中脱掉礼服,交与御。御为新妇铺设好卧席,媵为新婿铺设好卧席。
将一对新人送入洞房后,媵吃新婿余下的食物,御吃新妇余下的食物。赞(婚礼上的一种服务人员)斟上酒,为媵和御漱口、安排饭食。饭后,媵在新婚夫妇的室门外候着,以便新人呼唤时,能够听得到。
次日早晨起床后,新妇沐浴、梳洗打扮,拜见公婆,伺候公婆吃完早饭。然后,新妇在室中摆桌,撤去公婆的馔食。此时,新妇吃公公的余食,公公表示辞谢,并为新妇更换酱(作为回报)。新妇又吃婆婆食余之物。御则是侍奉新妇进食,吃完饭,婆婆为新妇以酒漱口,新妇拜而接受,婆婆拜送。新妇把食物撤置于房中,媵和御吃这些余食,婆婆亲自为她们酌酒漱口。这时,媵与御相互交错,媵吃公公的余饭,御则吃婆婆的余饭。”
可见,媵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于作为妻子的新妇,但还是高于婢女和下人。

家族之间通婚联姻的“妾”,存在的历史非常久远,但不管怎样演变,都无外乎这几种:媵妾,侧室,副室,偏室,偏房,陪房(随嫁的婢仆),侍妾(侍女被收房成为妾),婢妾(男犯家的女眷为婢,后收为婢妾),通房、外室(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外妇(非婚约同居)。
据向仍旦所著《中国古代婚俗文化》考证,“妾”的来源有三种:一是以上所说的随嫁侄、娣,他们出身于贵族之家,身份尊贵,故称“贵妾”。到了男家,她们的地位依姑、姊是否受丈夫的宠幸而转移,因此侄、娣得宠的也不乏其人。二是出身低微的女子,由于受到男子的宠爱,也能跃居贵夫人之位。三是服劳役的奴婢。她们或是被掠夺来的女子,“内宠之童,肆夺于市”;或是收买来的贫家女子,或是罪犯的妻女。

在封建社会里,妾之所以存在的所有理由是:作为生育机器,成为了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法律有规定,妾不能转正,没有财产权,生了孩子也得叫妻为妈。《红楼梦》中探春的母亲赵姨娘,就是个婢妾之身,结果是生了个有才有貌的女儿,母女也不得相亲,心里都留下一道伤痕。

在民间,婚姻的主流始终是一夫一妻制,除了王公贵族,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这可以从《明会典·律例四》得到佐证:“民年四十以上无子,听之。”就是说,若是老百姓四十岁以上了还没有孩子,想要纳妾就随他们的意愿。纳妾,只是为了弥补无子之憾。反过来可知,政府对平民纳妾是有限制的,毕竟,纳妾于美好的人性而言,是一种伤害。

“媵侍”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殊形式,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物化。它不仅是一种婚姻制度,更是一种政治联姻的手段,通过复杂的婚姻关系,巩固了贵族之间的联盟。虽然这种制度在秦始皇之后逐渐消失,但其影响深远,成为理解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的重要窗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