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5%头晕患者病因在心理,中国专家发布诊疗共识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23:5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5%头晕患者病因在心理,中国专家发布诊疗共识

头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包括视物旋转、头重脚轻及闭眼时自身倾倒感等。近年来,随着前庭功能检查技术的发展,头晕的病因评估已经从简单的前庭-眼动反射功能评估发展到平衡与姿势的复杂测试等。然而,部分头晕患者尽管进行了全面的前庭功能检查,并未发现明显前庭功能异常,头晕症状多由于各种精神心理因素而引起的。精神性头晕有较高的发生率,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5%~20%,但临床医生对其认识程度不够。

近期发布的《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权威性的指导。这份由中国专家团队制定的指南,详细阐述了精神性头晕的定义、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01

什么是精神性头晕?

精神性头晕的概念最早由FURMAN提出,随着半个多世纪以来对精神性头晕认识的不断加深,目前认为除了由独立的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头晕之外,前庭器官功能障碍或全身其他系统病变引起的头晕同时伴有精神心理因素也可以归属于精神性头晕的范畴。精神性头晕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概念,既往称为心因性头晕、慢性主观性头晕等,包括恐惧性姿势性眩晕、空间运动不适、视觉眩晕和慢性主观头晕等,2015年开始使用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这一诊断术语,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多以PPPD表达。精神性头晕在概念上与慢性主观性头晕及PPPD,存在交叉,但也有不同,精神心理问题可作为一个触发因素,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也有共同的部分。慢性主观性头晕主要以头晕的躯体症状为主要特点,PPPD以持续性头晕、不稳、非旋转性眩晕为核心症状,并且以姿势改变及对空间运动刺激感知过敏常导致症状加重为主要特点,两者均非单纯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精神性头晕主要表现为精神心理因素可以完全或部分解释患者的头晕症状,可同时伴有前庭器官功能障碍或全身其他系统病变。

02

流行病学特征

精神性头晕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5%20%,在耳科听力下降和眩晕的患者中,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偏低,但在持久眩晕的患者中,精神因素的影响居第2位,10%25%的眩晕由于精神因素引起;而在精神病特别是恐慌症或焦虑症患者中,主诉眩晕和平衡功能下降者极为常见。

精神性眩晕的发病年龄较年轻,男性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2050岁者居多,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03

病因与发病机制

精神性头晕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

  • 个性因素:多数研究发现精神性头晕存在神经质样个性基础,与焦虑症患者的人格特征相似,事实上多数精神性头晕在临床上被诊断为焦虑障碍或焦虑谱系障碍。

  • 条件反射假说:包括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假说,临床观察发现部分精神性头晕患者既往存在前庭或其他可导致眩晕的相关病史。经典条件反射假说认为,患者前庭疾病诱发的皮质感知性头晕以及与其相伴的生理反应,在皮质建立了相关的记忆,即使当前庭功能恢复后,条件刺激的诱发再出现时,仍会有头晕、不稳、担心害怕的感觉。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假说认为,被前庭皮质强化记忆下来形成一种头晕等感觉是患者的一种预期,患者因害怕产生头晕、不稳及相关的生理反应等不敢进行转头等动作,当机体暴露于运动刺激时,前庭皮质强化了对姿势反射的敏感性,从而促成了精神性头晕症状的产生。

  • 再适应失败假说:再适应失败假说认为,发生急性突发事件后,机体会产生高风险姿势控制策略,急性事件恢复后,焦虑相关的易感气质和因急性刺激而产生的极度焦虑反应使被启动的高风险姿势控制策略不能恢复正常,对周围环境、躯体运动继续保持高度敏感。因此当机体处于直立姿势、自身或环境运动、复杂或精细的视觉刺激环境中时,可出现头晕和不稳等症状。

  • 皮质多感觉整合异常假说:皮质多感觉整合异常假说认为,正常人的中枢前庭通路与焦虑和恐惧相关的神经网络之间存在重叠。一项功能核磁研究发现,内向型人格主要与杏仁核功能活动相关,而神经质人格主要与脑桥杏仁核联系纤维、前庭小脑和杏仁核联系纤维、额下回与边缘脑回上端联系纤维和纹状体旁皮质联系纤维相关。

  • 生化机制:由于患者的恐慌发作,引起过度换气,使血液中二氧化碳大量排出体外,导致血管收缩,血管壁阻力增大,心跳加快,患者有心悸的感觉;脑血管收缩、脑组织局部缺血,造成头晕无力及注意力减退;另外,因体液偏碱性,血中游离钙降低,使肌肉发生强直及周围神经敏感皮肤发麻。患者感觉头晕,有的患者虽然有眩晕,却没有伴随恶心和呕吐。换气过度不仅是呼吸速率和深度的增加,且主要是指呼吸的效果超过身体代谢所需,因此有些患者发病时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呼吸加快的现象,患者也未感觉到有过度换气的情形,反而以叹气的形式出现较为常见。

04

临床表现

精神性头晕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

  • 焦虑情感症状群:表现为与处境不相符的紧张不安、过分担心、心烦、害怕或恐惧、易怒等。

  • 心理行为症状群:常见坐立不安、搓手顿足、颤抖、身体发紧僵硬、深长呼吸、经常叹气、反复询问、言语急促、过度要求医师给予安慰或保证、警觉性和敏感性增高、注意力难集中等。

  • 惊恐障碍的表现:患者表现惊恐发作时多首诊急诊,其惊恐发作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无特殊的恐怖性处境时,突然感到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强烈的紧张、恐惧、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失控感。伴有心悸、呼吸困难、头晕、窒息感、濒死感,以及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

  • 精神性头晕患者焦虑症状的特点

    • 最常见的是广泛性焦虑或惊恐障碍;
    • 通常对恐惧、担忧及紧张情绪有否定;
    • 对于躯体不适较关注。
  • 抑郁心理症状群:焦虑、思维迟缓、认知症状(记忆力差、注意力集中困难、学习困难等)、自责自罪、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等症状。

  • 精神性头晕患者抑郁症状的特点:对于躯体的症状更为关注,对情感反应的否认,对愤怒的否认,隐藏的敌意升高。

  • 头晕:包括头晕、眩晕、头昏等头部不适感或不稳感。精神性头晕患者病前也可有急性事件发作(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循环缺血等)的病史。

  • 其他躯体症状:包括失眠、疼痛、乏力、出汗、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喉部鼻腔堵塞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尿频、尿急、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上述症状,有些是器质性疾病与精神性头晕共病的躯体症状,这些器质性疾病如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aD)、帕金森病(PD)、多发性硬化(MS)、癫痫及原发性头痛等,以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有可能出现头晕同时伴有精神心理症状,此类头晕也属于精神性头晕的范畴。

05

诊断标准

精神性头晕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标准:

  1. 症状标准:头晕、眩晕或头昏,多合并焦虑、抑郁及躯体化症状;同时要关注头晕伴发躯体疾病共病症状。

  2. 病程标准:头晕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3个月。

  3. 排除标准: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晕,如前庭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06

治疗方法

精神性头晕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多种方法:

  • 药物治疗: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卓类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常用的治疗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从而缓解头晕。

  •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此外,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疗法等也可以帮助患者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反应,减轻头晕症状。

  • 物理治疗: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的运动训练,帮助患者改善平衡功能,减少头晕发作。

  •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等;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07

《共识》的临床价值

《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提高诊断准确性:通过明确的诊断标准,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区分精神性头晕与其他类型的头晕,避免误诊和漏诊。

  2. 规范治疗流程:提供系统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3. 改善患者预后:通过早期识别和合理治疗,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 促进学科发展:推动头晕相关领域的研究,为未来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精神性头晕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但其诊断和治疗一直存在诸多挑战。《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权威的指导,有助于提高精神性头晕的诊疗水平,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时识别和治疗精神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