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铀矿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全球首例风成砂岩型特大铀矿
我国铀矿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全球首例风成砂岩型特大铀矿
近日,我国在铀矿资源勘探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承担的“华南热液型铀矿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同时在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发现全球首例风成砂岩型特大型铀矿,为我国铀资源保障和核能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深部探测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华南热液型铀矿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的组成部分。该项目以我国重要铀矿成矿区——清源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深部铀矿立体探测技术体系,成功打开了我国深部第二找矿空间的大门。
项目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三位一体”成矿理论,即“源-运-储”成矿系统理论,揭示了深源铀成矿作用机制。同时,他们研发了“天-空-地-深”一体化铀矿勘查技术体系,包括航空放射性测量、地面伽马能谱测量、深部钻探取芯等技术,实现了对深部铀矿的精准探测。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为我国铀矿资源的深部找矿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还为全球铀矿勘查技术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特大型铀矿
在铀矿资源勘探方面,我国再次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等单位,在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取得铀矿找矿重大突破,发现全球首例风成砂岩型特大型铀矿。
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风成砂岩型铀矿在全球范围内尚未有大型发现的先例。此次在鄂尔多斯盆地约20万平方千米的风成砂岩分布区发现特大型铀矿,不仅大幅增加了我国铀资源储量,还为全球铀矿勘查开辟了新的方向。
专家指出,我国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等含油气盆地也广泛分布着风成砂岩,此次泾川铀矿的发现将推动这些地区的铀矿勘查工作,有望形成找铀新局面。
为核能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铀资源是核能发电的关键燃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核工业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铀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据统计,2021年全球铀需求量达到4.7万吨,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6.2万吨。然而,全球铀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纳米比亚、澳大利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这些国家的铀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5%。
我国天然铀产量虽然逐年增长,2022年达到约1700吨,但与全球主要产铀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此次技术突破和重大发现,将有效提升我国铀资源的保障水平,为核能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安全有序地发展核电事业。截至2023年10月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54台,在建核电机组33台,在建核电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随着铀资源保障能力的提升,我国核能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此次铀矿技术突破和资源发现,不仅展示了我国在铀矿勘查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也彰显了我国在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核工业发展方面的决心。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我国铀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