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长期饮酒的隐形杀手
酒精性肝病:长期饮酒的隐形杀手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典型的病变模式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以及酒精性肝硬化。在西方国家,80-90%的肝硬化为酒精性肝硬化。在纽约,酒精性肝病是33-55岁死亡原因的第三位。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酒精(乙醇)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首先被氧化为乙醛,再进一步代谢为乙酸。乙醛具有高度反应性,可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形成加合物,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此外,乙醇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可引起脂质过氧化,损伤肝细胞膜,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免疫病理机制也在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长期饮酒可激活肝脏库普弗细胞,释放炎性介质,促进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可能加重酒精性肝病的进展。
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瘙痒、巩膜黄染等症状。体检时可发现肝脏肿大和肝区疼痛。实验室检查可显示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脏脂肪变性、纤维化或硬化等改变。确诊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酒精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关键在于戒酒。研究显示,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即不饮酒才对健康有益。对于酒精性肝病患者,戒酒通常是最佳治疗方案。但由于戒酒过程可能较为困难,可以运用一些激励策略,如行为疗法、心理疗法,以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营养支持也很重要,建议采用高蛋白、低脂饮食,多吃瘦肉、鸡蛋、鱼类等,以改善肝性脑病和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补充富含维生素A、C、E和硒元素的食物,如胡萝卜,有助于对抗氧化应激。定期筛查也是预防的关键,专家建议在体检中重视肝脏检查,包括肝功能、血常规、甲胎蛋白、肝纤维四项和肝脏B超或MR等项目。对于确实需要饮酒的情况,应尽量选择低度酒或不含酒精的饮料,避免空腹饮酒,并切忌采用酒后催吐的方法,以防误吸或胃食道粘膜撕裂引起急性出血。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风险与饮酒量和饮酒时间密切相关。一般而言,饮酒量越多、饮酒时间越长,患病风险越大。此外,性别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女性由于消化系统处理酒精的能力较弱,更容易因饮酒而造成肝损害。家族遗传史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具有家族遗传史的家庭成员可能具有不易代谢酒精的相同基因。肥胖人群由于过度饮食,更容易发生酒精性肝损害。
总之,酒精性肝病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可主要导致肝硬化和肝癌。预防的关键在于戒酒和健康生活方式。如果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