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凤云教你中医防肠息肉癌变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22:2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凤云教你中医防肠息肉癌变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科主任王凤云教授在最新一期《养生堂》节目中,分享了她传承三代中医人的治疗方法,通过中医养生法有效预防肠道息肉癌变。王凤云强调,脾胃虚弱是肠息肉癌变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整脾胃功能和改善内环境,可以显著降低肠息肉的复发率和癌变风险。

01

脾胃虚弱与肠息肉的关系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营养供给。当脾胃虚弱时,运化功能失常,容易导致湿浊内生,痰瘀互结,进而形成肠息肉。

现代医家研究发现,脾胃虚弱是肠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赵智强教授认为,由于先后天因素形成痰瘀毒,停留肠内,痰、瘀、毒为其基本病理因素。魏品康教授指出,湿聚为痰,热炼津为痰,故湿热壅聚则久能生痰,病理代谢产物痰与热与浊气等互结为息肉。吴瑶麒等阐述了肠息肉的发展过程为“浊–痰–热–毒”,认为脾虚生湿,湿久成浊,浊久成痰,痰郁化热,痰热郁久成毒,形成浊毒病理产物停积于肠道,发为息肉。

02

中医调理方法

针对脾胃虚弱导致的肠息肉,王凤云教授推荐以下中医调理方法:

中药调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湿瘀阻滞证治宜行气化湿,活血止痛,推荐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肠道湿热证治宜清热解毒,行气化湿,推荐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气滞血瘀证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推荐血府逐瘀汤加减;脾虚夹瘀证治宜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推荐四君子汤和化积丸加减。

刘沈林教授强调息肉久滞肠腑,大肠传导失司,易于耗伤津,因而常于平补运补脾胃同时酌加养阴生津之品,并且健脾而加化湿,扶正补虚而加化瘀,临床上常以自制的“健脾消癥资生汤”为基础方加减(炒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生薏苡仁、陈皮、木香、当归、白芍、菝葜、石见穿、三棱、莪术)治疗,效果显著。

针灸治疗

马晓霖等报道接受电针治疗3个疗程的50例腺瘤性结肠息肉患者3年后腹痛、大便症状改善良好,复发率仅8.0%,未行电针治疗患者复发率32.5%,统计结果有明显差异。

中药保留灌肠

强薇等将肠息肉复发患者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与口服的方法比较,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患者总有效率为94.87%,口服组总有效率为79.49%,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在疗效、不良反应上均优于中药口服治疗。

03

中医养生法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养生法也是预防肠息肉的重要手段。王凤云教授特别介绍了获得专利技术的院内绝技——按摩耳朵养生法。

耳朵是人体的重要反射区,与全身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按摩耳朵,可以刺激耳部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提拉耳尖法: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抗过敏、养肾等功效。

  2. 上下按摩耳轮法: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按压和揉捏,使之发热发烫,然后再向外拉耳朵15~20次。此法可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健脑强肾,聪耳明目,防治头昏头痛、耳鸣等。

  3. 下拉耳垂法: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发热发烫。此法可防治头晕、头花、耳鸣、高血压、眼疾、面瘫等症。

  4. 按压耳窝法:先以食指指尖按压外耳道开口边的凹陷处,即耳甲腔,每处按压1520秒,至局部产生发热感。然后再按压上边凹进去的部位,即耳甲艇,同样来回摩擦按压1520次。此法可防治感冒、咳嗽、气喘、咽喉炎、口疮等。

  5. 推上下耳根法:中指放耳前,食指放耳后,沿着下耳根向上耳根推,要用劲推40~50次左右,推后不但耳部发热,面部、头部都会有明显的发热感,这对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病都有非常好的疗效,而且还有明显的美容效果,爱美的女士们不妨试试看。

  6. 按摩全耳法:可将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按摩腹面(即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背面,反复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

04

结语

肠息肉的预防和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通过中医调理和养生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脾胃功能,降低肠息肉的复发率和癌变风险。但同时也要注意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变。王凤云教授提醒大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因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脾胃健康,远离肠息肉的困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