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发文:2027年物流成本降至GDP13.5%,货运枢纽将发挥关键作用
中办国办发文:2027年物流成本降至GDP13.5%,货运枢纽将发挥关键作用
11月27日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货运枢纽的建设和优化。作为物流体系的关键节点,货运枢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货运枢纽:物流体系的“心脏”
货运枢纽是物流网络中的核心节点,承担着货物集散、中转、仓储、配送等多种功能。根据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货运枢纽主要分为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陆上边境口岸型六种类型。截至2024年,国家已发布六批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共包括151个枢纽,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全覆盖。
降本增效:货运枢纽的经济价值
货运枢纽通过优化物流网络,显著降低物流成本。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物流室副主任陆成云介绍,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既反映物流行业运行的成本效率水平,也反映产业链供应链组织质量。2023年的这个比率是14.4%,由14.4%下降到13.5%,如果我们以2023年的GDP来测算,这0.9个百分点的降幅,相当于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总费用超过1万亿元以上,可以形成巨大的企业利润。
此外,货运枢纽还能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例如,行动方案中提到的“新三样”物流高效便捷工程,就针对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出口量大的产品,着重在港口设施、运输装备、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针对性部署,降低“新三样”的社会物流成本,保障“新三样”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顺畅。
产业聚集:货运枢纽的乘数效应
货运枢纽不仅是物流的集散地,更是产业聚集的平台。以空港型物流枢纽为例,依托航空枢纽机场,不仅提供快捷高效的航空物流服务,还吸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聚。例如,北京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就吸引了众多航空物流、跨境电商、生物医药等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港口型物流枢纽则对接国内国际航线和港口集疏运网络,实现水陆联运、水水中转有机衔接。宁波-舟山港作为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不仅在货物集散、国际中转、转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带动了临港工业、国际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就业与创新:货运枢纽的社会价值
货运枢纽的建设和发展,还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以重庆为例,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重庆不仅在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项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同时,货运枢纽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也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未来展望:货运枢纽的持续优化
面对未来,货运枢纽将继续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要健全国家物流枢纽与通道网络,构建现代物流与生产力布局协同发展新模式。这包括支持相关城市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临港经济,依托现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若干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等。
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和技术创新的不断应用,货运枢纽将更加智能化、绿色化,不仅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还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物流室副主任陆成云所说,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这当中的关键是一体化的规划和建设,就是说一个物流枢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它的周围布局什么样的产业,这两者高度匹配,是需要整体策划、融合发展、一体推进的,从而形成以供应链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同时,各地凸显自身的物流成本效率比较优势,来布局产业、发展枢纽经济,从全局来看,就体现为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实现降低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