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滇缅公路重修启动,重温中国远征军抗战壮举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50:1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滇缅公路重修启动,重温中国远征军抗战壮举

近日,滇缅公路重修计划正式启动,这一消息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当年缅北战役的关注。作为二战期间的重要交通线,滇缅公路见证了中国军队在缅北战役中的英勇表现。此次重修不仅是为了改善当地交通状况,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和致敬。通过修复这条承载着无数英雄记忆的道路,我们得以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缅怀先烈,珍惜和平。

01

滇缅公路:抗战的生命线

滇缅公路起于昆明止于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云南段全长959.4公里,其中昆明至下关段已于1935年修通土路;缅甸段186.7公里。经与缅英当局商定:中国在原来已筑成的昆明至下关公路的基础上,负责修筑下关到

1941年12月,日本法西斯发动太平洋战争,半年内先后占领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侵占缅甸是当时日本的战略核心,他们企图由此截断中国昆明至缅甸仰光的滇缅公路,以便由缅入滇,实现他们征服中国的狂妄野心。为打破日军的这一战略意图,194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组建了中国远征军。

02

缅北战役:中国远征军的英勇壮举

1942年2月26日,中国远征军约十万人奉命入缅对日作战。在入缅作战期间,远征军官兵勇猛作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创造了辉煌的战绩。但因当时中、英、美三国在作战时思想不统一,英、美两国为获得最高指挥权进行明争暗斗,国民党统治集团指挥连连失误,对外一味依赖和屈从于英美,加上驻缅英军畏敌如虎,军事失利,动摇了军心,致使远征军入缅作战惨遭失败。

4月30日,第五军全部撤出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以九十六师为先头部队,沿通往印度的公路向西北前进。以后部队改道往东北方向撤退。约5月8日,九十六师到达卡西并接受了在孟拱占领阵地,掩护全军回国的重任。

其后,密支那被日军占领,第五军直属部队继续撤向缅北。大部队摆脱敌人后,九十六师也经过野人山,历尽千辛万苦,从孟拱到达缅甸的最北部——葡萄。部队在此休整了约一两个月的时间,然后往东向福贡撤退回国。

入缅参加对日作战的九十六师第二八八团中校副团长漆云朋同志在《云南文史资料选辑》里撰文回忆当时归国情景时写到:“到了七、八月间,我们奉命从高黎贡山回国,情况较好,到了山顶,看到石壁上刻着:‘民国三十一年X月X日,中国远征军九十六师经此回国。第九十六师工兵营’几个大字,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回国休整以后,要早日打回缅甸复仇。下山以后就到了云南省西北的福贡县,一看到墙上的欢迎我们回国的汉字标语和迎接我们的中国军政官员和老百姓。我们的眼泪夺眶而出,有的人竟抱着来欢迎我们的人失声痛哭起来,终于回到祖国了。”

远征军向北撤退期间,因战事紧张,加之在最高指挥阶层里对归国路线发生激烈争执,司令长官罗卓英主张往西撤至印度,再由印度回国。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则倾向于由缅向东推进,越过高黎贡山直接回国,两人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因此,远征军各部队在回国之前均无明确的归国路线。各部队各自撤退,一部分向西撤至印度,一部分向东推进,准备越过高黎贡山回国。因此,当时福贡设治局在远征军还未进入福贡之前,未曾奉到上级有关远征军经此回国的明确指令。远征军第五军直属部队及九十六师撤至缅北作短暂休整后,以第五军工兵团作先头部队,由团长、九十六师纵队指挥官李树正率领在前开辟道路,从葡萄向东南方向推进,先从拉旺达路,后由矢孔路、鸣克(古泉)路翻越高黎贡山途径福贡回国。

03

密支那战役:反攻的关键

密支那战役是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诸多战役中时间最长、投入兵力最多、牺牲最大,在亚洲反法西斯的战场中具有战略性重大意义的一次战役。密支那以北胡康谷地,孟拱河谷,缅甸政府至今视为禁区,外国人一般不得涉足,所以我把考察战迹重点放在密支那,而且做到有备而来。

3月1日上午10时,前去拜访密支那云南同乡会会长李心远先生。我的一位台湾朋友黄通镒先生与李心远先生是老相熟,黄先生知道我要来密支那写了一封亲笔信,叫我转交给李心远先生,信中请李先生对于我在密支那的活动给予关照。

这里顺便提一下,李心远先生是原国民党第8军军长李弥将军的胞侄。李弥将军与当时密支那战役攻城指挥官中国驻印军第50师师长潘裕昆将军同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学,他们都是抗日名将。1944年夏秋间,当密支那敌我双方正在鏖战时,时任中国远征军第8军副军长兼荣一师师长的李弥将军奉命率部攻打松山。日军堡垒坚固,我军久攻不下,且伤亡奇重。后来,李弥想出了一个绝招,从山下挖地道,挖到日军的母堡子高地底下,埋上最新的美国炸药,把敌堡炸掉,终于在9月7日攻下松山。

和李心远先生见面后,经过互相介绍,简短交谈,很快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之后,李心远先生热情地把我带引到密支那华人公认的对中国远征军最有研究的艾元昌老先生家里,进行了详细地交流。接下来的几天,艾元昌老先生多半亲自陪同我去考察战迹,访问知情者,使我的寻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一)密城处处埋忠骨

战后的密支那满目疮痍,颓垣断壁、凄凉破败,腐尸恶臭。成了一座死亡之城。为了重建密支那,孙立人军长主导了三件事:第一、修建阵亡将士公墓、为死难烈士树立丰碑。第二、办华文学校,传授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华侨青少年热爱祖国。第三、规划新的街道,以利安置居民。

为此,特召集了两军将领联席会议,研究方案,具体落实。当时,到会的有新38师师长李鸿、新30师师长唐守治、新22师师长李涛、第14师师长龙天武、第50师师长潘裕昆以及工兵团的负责人。

按当时的规划,修建了三个阵亡将士墓园。

第14师阵亡将士墓园,在城西南大十字以西,占地9800平方米,有墓有碑而无文。

中国驻印军第50师阵亡官兵墓园原貌照片(艾元昌先生保存)

第50师阵亡将士墓园,在城东南之小白塔对面,占地9500平方米,有墓有碑有文。在50师墓地上,曾矗立着一座雄伟的丰碑,正中书“大中华民国远征军驻印军五十师阵亡将士纪念碑,”两旁挽联为潘裕昆将军亲笔所题:

壮气冠河山,青史长留忠勇迹,英魂昭日月,黄土难埋敌忾心。

新22师,新30师,新38师阵亡将士墓园,集中建于城北郊,占地35000平方米,墓前有木牌作为标志,公墓正中有以青砖组成青天白日之图案。竖旗竿一支,东门马路旁放置了两门大炮,是虏获日军之战利品。为悉心维护墓园,部队曾指派刘龙、周廷贵、郑明辉三人分别专责看管这三处公墓。

尽管我来密支那之前,早已听闻在60年代初期,缅甸实行排华政策,加上其它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国驻印军在密支那建的阵亡将士墓园,于四十年前已被铲平,荡然无存。我和艾老在他的位于伊洛瓦底江畔居所见面的第一天,就提出请他老人家带我去墓地旧址看一看。讲到中国驻印军墓地之事,艾老打开了他的记忆闸门,清楚地向我讲述他对墓地往事的回忆。

艾老说,他年轻时中国驻印军的三个墓地曾多次去过。清明节还要去拜祭。说到这里时,艾老从他的书房中拿出一张私人珍藏的照片给我看,这张照片是1952年清明节艾老去50师墓园扫墓,向烈士献花时请人照的,一直保存至今。他指着照片上的人,一个一个给我讲。他说:穿短裤的这位叫黄希文,是新1军教导团的,高个子叫张云是新1军宪兵队的,另一个是密支那商会负责人叫李联壁。

艾老回忆,墓园内有一块纪念碑,两边有挽联。随即将50师潘裕昆为阵亡将士亲笔写的挽联一字不差,语句连贯的说了出来(笔者注:该照片未有将挽联照出来)。半个世纪已过去,艾老还能记得潘裕昆将军所题的挽联,真是令人赞叹,使人敬佩。我问艾老,年代这么久,为什么还记得这样清楚。艾老回答,年轻时常路过墓地,清明节又多次来为烈士扫墓,看得多了,印象深刻,记在脑中,我想除此之外,艾老对中国远征军特别崇敬,他并未参加过中国驻印军,从他家中客厅挂满了孙立人将军、齐学启将军及戴安澜将军等抗日名将的遗照,就可以得到印证。

艾老在回忆50师墓园时,还清楚地记得,墓园内有一座“吴其璋之墓”。他说:“吴其璋是机枪连连长,于7月31日在攻城中牺牲。吴其璋之墓顶横额写有‘浩气英风’四个隶书字。其墓碑是用砖头砌成,我亲自用手触摸过那块碑”。

(笔者注:吴其璋为配属驻印军第50师的独立步兵第1团迫击炮连连长,他是在1945年3月中旬西保战役阵亡的。)

小编注:根据杭州吴缘大哥,吴其璋烈士侄儿,确认,牺牲时间是1944年12月。

我问这些墓是什么时候被夷为平地?艾老说:“1960年3月27日那天,我从卡曲(笔者注:卡曲KASU位于伊洛瓦底江东岸,是密支那的三个渡口之一)骑单车过西岸,正好路过50师墓地,目睹地方当局用开山机将墓铲平,其余两处墓地也无一幸免。同年10月又有和尚配合军队对这三处墓地进行第二次铲除。艾老接着说:“看到墓地被铲,痛心疾首,十分难过。此事,我当时曾向在密支那的中国远征军严生英说过。”

岁月如流水,半个多世纪倐然逝去,密支那战争的遗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不清。然而,密支那战争的许多往事,仍保留在这位华侨老人的记忆中,并能清楚地向远方来的访客讲述,使我深受感动。

3月1日下午,艾老带我们去找第14师、第50师的墓地旧址。因艾老多年未去,城市变迁,物非原貌,还得去寻。近年,访问艾老的国外人士不少,要他带领去找中国驻印军阵亡将士墓地旧址,恐怕还是头一回。

中国驻印军第14师阵亡官兵墓地现为缅人村落

在艾老的引领下,我们穿过了几条马路,来到城南丁字路口西边的一个村落。村落内木楼成排,大树遮日,凸显缅人居住特色。经艾老细心观察,认真辨认后,他用手杖指着一处木楼说:“第14师的墓地,就在这里,当年墓地有一个塔,塔高约15米,墓碑是木头做的,没有碑文,我也来扫过几次墓”。

我们进入院内,经询问木楼主人为缅族人。我们东张西望,指指点点,屋里的几个大人,不明所以。艾老用缅语和他们沟通,问他们知不知道,他们现今的居所及周围曾经是中国驻印军的墓地,他们听了更是愕然,一无所知。这并不奇怪,因为密支那战役离他们太远了。战事早已灰飞烟灭,在这片血肉浸染的土地上,无人知晓。

离开了第14师墓地旧址,向东行不远,来到小白塔对面的一所小学门前,艾老告诉我,现在这所小

04

滇缅公路重修: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滇缅公路重修计划的启动,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展望。这条承载着无数英雄记忆的道路,将再次焕发生机,为中缅两国的交流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滇缅公路的重修,将为中缅两国的经济合作和区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作为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公路的改善将促进贸易往来,加强区域互联互通,为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滇缅公路的重修,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承载着民族记忆和精神传承的道路。让我们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