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王质教你雨中作诗
苏轼王质教你雨中作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苏轼在黄州偶遇春雨时,写下的《定风波》中的名句。在雨中,他不仅没有狼狈逃窜,反而放慢脚步,欣赏起雨中的景色来。无独有偶,宋代另一位诗人王质,在山行遇雨时,也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山行即事》。这两位诗人,用他们的诗句告诉我们:雨天,正是寻找灵感、创作诗歌的好时机。
苏轼的《定风波》:从雨中看人生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那时的他,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打击,人生跌入低谷。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苏轼展现出了他超凡脱俗的旷达胸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突如其来的春雨,苏轼没有慌乱,反而从容淡定地在雨中漫步。他用“莫听”和“何妨”两个词,巧妙地表达了自己不为外物所动的内心世界。雨滴打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响声,但这声音并没有打扰到他内心的平静。他穿着草鞋,拄着拐杖,吟啸着在雨中徐行,仿佛这场雨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用轻松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风雨的无所畏惧。竹杖和草鞋虽然简陋,但在雨中行走却比骑马更加轻便。他披着一袭蓑衣,任凭烟雨弥漫,仿佛在说:这样的风雨,我已经见得多了,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雨过天晴,春风带着一丝寒意,吹醒了苏轼的酒意。他感到微微的寒冷,但抬头一看,山头的夕阳已经露出了笑脸。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天气的变化,也暗示了人生的起伏:风雨过后,总会有晴天。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苏轼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之路,心中已经没有了风雨的感觉。对他来说,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在风雨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王质的《山行即事》:雨中的自然之美
与苏轼不同,王质的《山行即事》更多地聚焦于雨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景象,创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诗的开头,王质就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浮云在蓝天中飘动的景象。这些浮云仿佛在商量着天气的变化,一会儿遮住阳光,一会儿又露出蓝天。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让自然景物充满了生机和趣味。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随着雨势渐大,荷叶上的雨滴洒落在诗人的衣服上,带来了一丝清凉。蘋草在风中摇曳,散发出清新的气息,吹拂着诗人的衣袖。这两句诗通过触觉和嗅觉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雨中的清新与凉爽。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雨过天晴,喜鹊欢快地啼鸣,似乎在庆祝阳光的回归。水面上的鸥鸟在平静的波浪中嬉戏,显得格外悠闲自在。这两句诗通过声音和动态的描写,展现了雨后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最后两句诗,王质用拟人化的手法,形容雨后的山色仿佛在默默无言中唤醒了人们的醉意。这里的“酲”字,指的是酒后困倦的状态。诗人用这个字,暗示了自己在雨中行走时的迷离状态,以及雨后清醒的感觉。这种从迷蒙到清醒的转变,正是雨中行走的独特体验。
雨中作诗的技巧:观察与想象的结合
苏轼和王质的诗作,为我们提供了雨中作诗的宝贵经验。那么,如何才能在雨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呢?
首先,要善于观察。雨中的世界与平日大不同。雨水打在树叶上、水洼里、屋檐下,都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和景象。苏轼的“穿林打叶声”,王质的“荷雨洒衣湿”,都是对雨中细节的敏锐捕捉。因此,当你在雨中行走时,不妨放慢脚步,仔细聆听雨的声音,观察雨滴的轨迹,感受雨中的气息。这些细节,往往能成为诗句中最生动的部分。
其次,要发挥想象。雨中的世界仿佛被施了魔法,一切都变得朦胧而神秘。这时候,你可以像王质一样,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和生命。比如,你可以想象雨水在和树叶窃窃私语,或者想象风在和花朵跳着优美的舞蹈。这样的想象,能让诗句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要注意炼字。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潜”、“细”、“湿”、“重”等字的运用,准确地概括了春雨的特点。在创作时,要仔细推敲每一个字,力求用最准确的字词表达雨中的景象和感受。比如,你可以用“滴”、“洒”、“淋”、“溅”等不同的动词,来描绘雨水的不同状态;用“轻”、“柔”、“凉”、“润”等形容词,来表达雨中的触感。
苏轼曾说:“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在雨中作诗,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纯真而敏感的心。不要被固定的格式和技巧所束缚,而是要让自己的心灵自由地感受雨中的世界。当你真正融入雨中,你就会发现,每一滴雨水都在诉说着属于它的故事,等待着你用诗句将它们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