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再次下调存款利率,活期降至0.1%创历史新低
四大行再次下调存款利率,活期降至0.1%创历史新低
2024年10月18日,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再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降幅从0.05至0.4个百分点不等。这是自2022年9月以来,国有大行第六次主动降低存款利率。此次调整后,活期存款利率降至0.1%,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分别降至0.8%、1%、1.1%、1.2%、1.5%和1.55%。
这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并非偶然,而是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的必然选择。2024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6%,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然而,消费疲软、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存款利率下调成为提振经济的重要手段。
刺激消费,释放内需潜力
存款利率下调最直接的影响是刺激消费。当存款收益降低时,居民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消费而非储蓄。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消费虽然缓慢复苏,但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同比增长2.1%,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消费疲软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通过降低存款利率,可以有效释放内需潜力,促进消费市场活跃。
优化投资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存款利率下调还会引发资金流向的变化。较低的利率环境可能促使资金从银行存款转向其他投资渠道,如股市、债市等。对于企业而言,融资成本的降低将鼓励其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2024年1-8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9.1%,显示出积极的复苏态势。存款利率下调将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货币政策传导,助力经济复苏
存款利率下调还会影响货币供应量。较低的利率水平可能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增加货币供应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有助于缓解流动性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复苏。此外,存款利率下调也有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政策效果。
国际资本流动与汇率稳定
在国际经济层面,存款利率调整可能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较低的利率水平可能导致资本外流,对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产生一定挑战。然而,考虑到美联储已于2024年9月降息50个基点,我国面临的外部压力有所减轻,为国内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空间。
从历史视角看,此次存款利率下调延续了近三十年来的长期趋势。1993年,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曾高达10.98%,而如今已降至1.35%左右。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刻转型。在高利率时代,存款是居民最主要的理财方式;如今,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居民理财方式已呈现多元化趋势,从单一存款转向股市、基金、理财等多元投资渠道。
展望未来,存款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消费疲软、民间投资不足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处于低利率环境,为我国利率下调提供了外部条件。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存款利率仍可能继续下行,以支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