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教授教你如何“料史”
李玉教授教你如何“料史”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没有史料,历史研究就无从谈起。”这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玉在2023级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研究生课程中反复强调的观点。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教授在历史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她主编的《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全50册)于2024年正式出版,为长江近代历史和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李玉教授指出,历史研究者需要不断提升“料史”能力,即通过史料来研究和理解历史的能力。她提出了两个关键步骤:技能化和理论化。
技能化:史料收集与解读
“料史”的第一步是技能化,即不断提升收集和解读史料的能力。李玉教授强调,史料的收集需要系统性和全面性。以《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为例,该选辑收录了近100种长江近代史料文献图书和15种期刊,内容涵盖水利治理、航运经济、城市发展等多个方面。这种系统性的整理工作,不仅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也为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解读史料方面,李玉教授建议学生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工具。例如,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来探索事件的因果关系,利用网络分析构建事件关联图,甚至可以借助机器学习识别复杂模式。这些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从海量史料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深层联系。
理论化:从史料到历史规律
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李玉教授强调了理论化的重要性。她指出,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史料的简单堆砌,更重要的是从史料中抽象思考历史事件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这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理论化的过程需要研究者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在第三届中国近代史前沿论坛上,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多维视野下的近代国家建构”展开深入讨论。论坛设置两场主旨报告和12场专题分组讨论,议题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例如,南开大学王先明教授分析了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兴起及其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内在联系,而北京师范大学李帆教授则从中国史学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民国初年历史教科书的编纂。
这些跨学科的视角和多元方法的应用,不仅深化了对近代国家建构内在逻辑的理解,也为当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料史”的实践与启示
李玉教授在讲座中特别强调,提高“料史”能力需要内在的自我期许和持续的积累。她鼓励学生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工具,不断提升自己的史学素养。同时,她也提醒学生要注意史料的真伪辨识,避免陷入“史料陷阱”。
“料史”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研究者具备坚韧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正如李玉教授所说:“历史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亲力亲为的史料钻研,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李玉教授的“料史”方法论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如何运用跨学科的方法解读历史,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这些都是历史研究者需要面对的挑战。李玉教授的讲座无疑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