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控制欲与消极思维:专家解析施暴者心理成因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32:5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控制欲与消极思维:专家解析施暴者心理成因

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社会学和性别研究教授亚尔·阿普特(Yair Apter)的新书《施暴者心理》(The Psychology of Abusers)基于其近30年的临床经验,深入探讨了施暴者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机制及其心理成因。作为一位资深的家庭暴力治疗师,阿普特教授通过40余则案例和治疗过程,揭示了施暴者暴力行为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01

控制欲与无助感:施暴者心理的核心矛盾

阿普特教授指出,控制欲是施暴者难以接受自己无助感的常见原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试图控制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环境,但在亲密关系中,这种控制欲可能演变为暴力行为。普通人能够接受失控的状态,而施暴者则倾向于通过暴力来维持控制。

在极端情况下,这种控制欲可能导致悲剧性的后果。许多谋杀案件发生在伴侣想要结束关系时,施暴者通过杀害对方来试图维持控制,却最终失去了控制的可能性。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既渴望控制又害怕失控——构成了施暴者心理的核心冲突。

02

“声音”:施暴者内心的消极思维模式

研究发现,施暴者的行为往往受到内心“声音”的影响。这些“声音”并非幻觉,而是对自我和他人的消极想法的系统模式。它们包括:

  • 不信任社会的声音:认为他人都是不同的、奇怪的和坏的,导致施暴者对整个世界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 受害意识的声音:使施暴者相信自己是受他人虐待的受害者,感到被轻视、指责或羞辱。
  • 自我贬低的声音:告诉施暴者他们不可爱,没有人会爱他们或关心他们,导致孤立和攻击性行为。
  • 自吹自擂的声音:宣扬一种优越感,当这种过度捧高的自我意识受到威胁时,施暴者会通过暴力来恢复自我形象。
  • 公然挑衅的声音:直接鼓励采取暴力行动,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这些“声音”不仅预测了暴力意图,还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识别和改变这些消极思维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暴力行为的风险。

03

案例分析:从大卫到乌迪

阿普特教授在书中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施暴者心理的复杂性。例如,30多岁的大卫会跟踪伴侣并要求频繁视频通话,当伴侣不接电话时,他会通过疏远和冷漠来惩罚对方。这种强迫性行为反映了施暴者内心的控制欲和无助感。

另一个案例是乌迪,他在新婚不久就与妻子发生争执,并将其推出门外。妻子报警后,乌迪被要求接受情感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乌迪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在小组告别会上感谢妻子起诉他,因为这促使他改变了自己。

04

预防与治疗:打破暴力循环

阿普特教授强调,预防和治疗施暴者的关键在于教育和及时的干预。这包括:

  • 增强情感沟通能力:帮助施暴者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健康的情感管理方式。
  • 建立支持系统:为施暴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接受自己的无助感,而不是通过暴力来逃避。
  •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专业治疗帮助施暴者识别和改变消极思维模式,打破暴力循环。

阿普特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施暴者心理的机会,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努力,我们有望减少暴力行为,创造更加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