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福建土楼,解锁千年建筑奥秘
探访福建土楼,解锁千年建筑奥秘
福建土楼,这座被誉为“东方古城堡”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圆形或方形结构、厚重的夯土墙和精巧的木构架,展示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坚韧。近日,福建土楼再次成为旅游热点,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探访。这些散布在福建西南山区的土楼,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快来一起探索这些历经千年的建筑奥秘吧!
千年古城堡,防御功能强大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的永定、南靖、平和、诏安、漳浦、华安几个地区。其中,龙岩市永定区的土楼规模最大,造型最为独特。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物质文化遗产。
土楼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一般土楼的外墙有1~2米厚,一二楼不开窗,三到五楼开小窗。只要关上大门,土楼便成为坚不可摧的堡垒。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
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总的看来,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依山傍水,天人合一
“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草木为毛发,烟霞为神采”,可见土楼的选址也和一定的道家文化有关。道家讲求风水,讲求阴阳调和,所以土楼在选址上也讲究一个调和的理念。同时也强调“负阴抱阳,藏风聚气”,讲求自然和人文的有机统一。
土楼的选址也要考虑到农业生产,所以福建土楼也具有趋光、趋水的特点。沉积岸可以避免河水的冲刷,相对稳固。有的村落也会选在河谷地带,河谷地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土楼聚落也多半会选择在山的阳坡或者是阳光充足的地方,一方面是因为“负阴抱阳”的思想,另一方面农作物的种植和人的生长也需要充足的阳光。少部分的村落会悬在比较平整的山顶处,那里视野开阔、空气流通。
总体来说,福建土楼在选址上是依山傍水,负阴抱阳的,它也体现了客家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方圆相合,建筑艺术的瑰宝
客家人的风水思想非常浓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杨筠松,他就非常讲究人和自然和平相处,强调一种因地制宜的思想。
在他的理论的指导下,客家聚落就特别强调这种风水观。比如福建的上杭县城就处在汀江“三折回澜”的地方,三面水流环抱,是风水当中非常吉利的水形模式。
在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中,有很多的土楼是按照八卦图设计的,最为典型的是位于湖坑镇洪坑村的振成楼。它分为内、外两圈,也就是双环楼,形成了楼中楼的格局。振成楼的前门是“ 巽卦”,后门是“ 乾卦”,外楼一共圈 4 层,每层有 48 间屋子,按照八卦图的格局,每卦设 6 间房,且每卦设一道楼梯,更为巧妙的是卦与卦之间是可以相通的,以拱门对接起来。
振成楼里面设置的一厅、二井暗合了八卦中的阴阳两极,正大门和两头的边门,则与八卦中的天、地、人意合。卦与卦之间是一道隔火墙,如果一卦失火,也不会殃及全楼的安全,这里也体现了土楼的防火功能。卦与卦之间还设置了卦门,卦门如果关闭起来,可自成一方;如果开启,则各方向都可以互通的。如果有盗贼入屋,只要卦门一关,就可捉贼了。这种构造既有独立空间,又能形成团结的气势,另外在防御外贼上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从中国哲学观上看,天圆地方是传统宇宙观的集中体现,“圆”是一种理想状态,“方”是一种实际状态。圆楼承接天地灵气,方楼体现社会秩序,所以福建土楼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审美的深入体验。
土楼按照形状可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半圆形、八卦形楼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圆楼和方楼,二者常常共同出现在建筑设计中。方形土楼为数最多,最常见的是一字形和口字形,还有回字形、日字形以及五角形、八角形、凹字形等变异形状。
口字形方楼又称“四角楼”,四面高度相同,或后向比前面三向略高,以木构架设置房间,楼梯分设于四个角间前面,天井为开放性空间,厅堂在中轴线后端或天井中间。
除了比较常规的方形和圆形土楼,在漳州还有一处比较独特的裕昌楼。这座楼不是规规矩矩的垂直建造,而是呈现出“东倒西歪”的一个状态。
此外,漳州还有非常著名的“四菜一汤”——田螺坑土楼群,所谓的“四菜”是指四座圆形土楼,“一汤”是指一座方形土楼。
千百年来,土楼的子子孙孙繁衍昌盛,土楼各自以吉祥的命名,再现着“天、地、人”三方完美结合的文化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在选址上,完全符合风水上关于明堂和案山的选择,古代的土楼的建筑者对于土楼的选址当然也非常考究。土楼的环境大都优雅清静,推开窗户,苍翠欲滴的林木逐一入目,而花果飘香的飘香更是不绝于鼻,可谓步步为景,步步吉祥,层层好运,才迎接来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入选。
活化利用,焕发新生
近年来,福建土楼的活化利用成为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修缮和功能转型,许多闲置的土楼被改造成社区中心、民宿、非遗展示馆等,不仅保留了历史风貌,还注入了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力。
例如,位于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的昇平楼,这是一座具有400余年历史的花岗岩墙体土楼,经过修缮和改造,成为闽南戏曲文化中心。又如,南靖县璞山村的翠美楼和进士楼,通过必要修缮提升居住条件,将内部闲置空间变为活动和休闲场所,开放家庭厨房接待游客,让游客深度体验传统土楼生活。
这些活化利用的实践,不仅保护了土楼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生。
游客体验,感受千年文化
福建土楼不仅是一处建筑,更是一段活着的历史。游客们在探访土楼的过程中,不仅能欣赏其独特的建筑美学,还能感受到客家人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
一位游客在游记中写道:“站在承启楼前,我不禁感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建筑技艺。而五云楼虽然因年久失修,只能外观,但其沧桑的墙壁依然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
另一位游客则分享了在云水谣古镇的体验:“怀远楼是双环圆形土楼,这里可以拍到大鱼海棠电影里椿的家!和贵楼号称‘天下第一奇楼’,是一座建在沼泽地上的方形土楼,拍照很具有年代感。”
福建土楼,这座历经千年的建筑奇迹,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活的生活气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它不仅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走进福建土楼,感受这份穿越时空的文明瑰宝,聆听那些古老而美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