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巧用“借景”:将周边山水融入皇家园林
颐和园巧用“借景”:将周边山水融入皇家园林
颐和园,这座中国皇家园林的典范之作,以其独特的园林设计和精妙的造景艺术,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其中,“借景”手法的运用,堪称园林设计中的点睛之笔,不仅拓展了园林的空间感,更营造出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意境。
什么是“借景”?
“借景”是中式园林设计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法。它巧妙地利用园外的自然景观,如远山、近水、古塔等,通过巧妙的视角和布局,将其引入园中,使园内外景色相互呼应,形成无限延伸的空间感。这种手法不仅扩大了园林的视觉范围,还增添了园林的层次感和深远感。
颐和园如何运用“借景”?
颐和园在“借景”手法的运用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它巧妙地将周围的自然景观与园内的建筑布局相结合,创造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园林美景。
远借:西山、玉泉山的天然屏障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的万寿山脚下,东临昆明湖,西望西山,北接玉泉山。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借景”手法的运用提供了绝佳条件。站在颐和园的制高点——佛香阁远眺,西山群峰如黛,玉泉山塔影婆娑,仿佛与园内的景色融为一体。这种“远借”手法,使得颐和园的景观不再局限于园墙之内,而是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近借:昆明湖的倒影之美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体水域,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湖面开阔,碧波荡漾,倒映着周围的山峦、建筑和树木,形成了一种“湖中有山,山外有湖”的奇妙景观。这种“近借”手法,不仅扩大了空间感,还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动态的水墨画中。
互借:建筑与景点的相互呼应
颐和园内的建筑布局也充分体现了“借景”的智慧。例如,佛香阁与十七孔桥形成了一组精妙的对景关系。站在佛香阁上,十七孔桥如长虹卧波,横跨昆明湖面;而在十七孔桥上远眺,佛香阁又如同一座守护神,矗立在万寿山巅。这种互借手法,使得园内的景点相互呼应,层次分明,步移景异,令人目不暇接。
借景的意境与智慧
“借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延伸,更是意境的营造。在颐和园中,每一处景致都凝聚着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他们通过巧妙的布局,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这种设计手法,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智慧。
正如园林设计中所追求的那样,在形态意境的建立方面,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引导观赏人员根据事物的形态获取独特的视觉体验感。当前,城市居民由于生活品质的提升,亲近自然的需求逐渐加强。因此在景观设计方面,应注重凸显景观的自然属性,采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法实现对自然景观的模仿或借用,促使事物在形态方面更加接近自然状态。
颐和园的“借景”手法,不仅展现了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园林艺术,不是简单地堆砌山水,而是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自然之美,创造出一种超越自然的人文意境。这种智慧,值得我们现代人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好好借鉴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