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传承两千年:从祭祀仪式到联合国假日
春节文化传承两千年:从祭祀仪式到联合国假日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从远古时期的祭祀仪式到现代社会的庆祝方式,春节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其核心仪式和文化内涵又有哪些?在现代化进程中,春节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网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
春节的历史流变
黄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春节”一词的使用始于辛亥革命后。1912年起,中国改用公历,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尧舜时期,当时已有“年”的概念。先秦文献中记载了过年和官方朝正的节庆活动。汉武帝时期,元旦固定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春节的重要仪式
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春节的核心特质是辞旧迎新。贴春联、贴福字、贴门神、贴年画等仪式,都是辞旧迎新的体现。这些仪式中使用的春联、福字、门神、年画,多以红色为基调,具有辟邪的功能。此外,守岁、饮屠苏酒、拜年等仪式,每一项都有其独特功能。
张士闪(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春节不是单一的节日单元,而是由多个节日构成的系列节期。从腊八到元宵,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仪式和活动。例如,老北京的《年谣》就详细描述了从腊八到大年初一的节日流程。
黄涛:春节仪式可分为祭祀、祈福辟邪和庆贺三类。腊八、祭灶、除夕祭祖等属于祭祀仪式;放鞭炮、说吉利话等属于祈福辟邪仪式;穿新衣、放烟花、拜年等属于庆贺仪式。
袁瑾(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春节习俗包括驱旧和迎新两大主题。除夕前主要是驱邪除祟和准备过年,除夕后则侧重于迎新求吉。例如,腊月廿三的“送灶”、除夕夜的祭祖和守岁、年初一的拜年等。
春节文化的现代传承
张勃(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春节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春节期间的祭神、祭祖、拜年守岁、走亲访友等仪式,都体现了对“和”的追求。
刘晓峰: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春节不仅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还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金色名片。
黄涛:在新时代,春节习俗应顺应现实生活潮流,在保持传统性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适。例如,传统的拜年方式虽然显得繁琐,但对传承礼仪道德、密切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
袁瑾:对于当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一是要进一步挖掘各地春节文化精髓,赓续文化脉络。二是要重视公共领域中的春节文化活动设计,增强仪式感,激发文化认同。三是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丰富节日载体与活动形式,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增强春节的吸引力。
张勃:当前,中国年走出去的步速正在加快。中国年走出中国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主要在东亚地区传播。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人移民海外,将春节带到欧美等广阔的地方,今天互联网、自媒体的发达,“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欢乐春节活动的广泛开展,使春节为更多国家的人们所知,而且已被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接纳,甚至列入法定假日。2023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
张士闪:在当今现代化、全球化的语境中,传统年俗在社会功能、文化意义等方面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它所积淀的神圣意识与节俗传统需要尊重,也要与时俱进地设计适合当今人们需求的新元素,营造庄重肃穆与欢快热闹兼具的新“年味”,重建春节文化与当代社会文化格局的语境关联。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