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奠定解放军优势,淮海成国民党生死线
辽沈奠定解放军优势,淮海成国民党生死线
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的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对国共双方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两场战役对双方的重要性却有所不同。本文将从战役企图、战争过程中的心理承受底线、战争动员和实力打击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两场战役对国共双方的影响。
对国共双方来讲,三大战役中哪场最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因双方立场而异。
对解放军来说,辽沈战役最为关键;而对国民党军而言,淮海战役则更为重要。
辽沈战役:解放军的关键胜利
济南战役的影响
要理解辽沈战役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先回顾一下济南战役。1948年秋,在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之外,有一场几乎同时进行着的济南战役(1948年9月16日开始)。不过,济南战役的发动时间虽是晚于辽沈开始,却远远早于辽沈结束,前后只打了8天。济南战役打完,东北那边双方主力还没有接上火。而辽沈战役真正迈过序战进入高潮,大概是10月1日截断北宁线开始,所以一般都把济南战役当成是发生在三大战役之前的双方最后一个大战役。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结束后,全国战场呈现出新的形势:
首先,这场战役是三大战役双方彻底摊牌梭哈前,国军最后一次用次等兵团守备战略城市而告失败的战例。
当时,济南守军虽然不是精锐主力兵团,但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这十万人如果配合主力兵团,还是能发挥作用的。然而,蒋介石坚持要求死守济南,最终导致这支部队的覆灭。
济南守军的骨干力量,都是王耀武从1936年就开始培养的,结果随着济南失陷,这批骨干力量全部损失。
抗战时王耀武(前排左二)与74军系统主要将领
济南战役之后,国民党军方面,尤其是最高统帅部,开始认识到只有以王牌军为核心组建的大兵团,才能应对即将开始的大决战。这种认识也给了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离间杂牌部队,促使他们阵前起义的机会。
国民党军的战略调整
战略机动决心的增强
1931年8月,济南城墙
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军开始重视战略机动性,不再拘泥于所谓“必守之地”。这种调整在淮海战役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国民党军为了救援黄维,不惜放弃徐州这个重要基地。
这种认识的转变表明,国民党军最高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保存己方有生力量,打击对方有生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东北战场的战略地位
对国民党军来说,东北战场的战略地位并不像解放军那样重要。1948年时,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都在解放区控制之下,国民党军已经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蒋介石对东北的要求仅仅是能维持就维持,不能维持就撤退。
1949年东北野战军进入北平
当时,东北野战军的兵力已经接近100万,而国民党军主力不过十几万。从兵力对比来看,东北战场对国民党军来说,即使全部放弃,也不是致命打击。
东北国军的实力状况
新一军军长孙立人
东北国军虽然名义上是王牌军,但多数部队已经残破不堪。以新一军为例,9个团长中有6个战损,基层战斗骨干很多都是新兵。新一军参谋长史说回忆:“新兵身躯羸弱,连徒手携带全部单兵装备都感吃力。”
1945年在南宁集合的新一军
因此,从实力对比来看,东北国军在辽沈战役前已经是一个空架子。虽然表面上装备精良,但实际上维持自守都已不易。
解放军的战略需求
对解放军来说,辽沈战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时,东北战场是国共双方在全国各大战区中,解放军唯一占有全盘优势的战场。
杜聿明与廖耀湘
辽沈战役胜利后,解放军获得了装备精良的百万大军,以及东北的物资供应基地,为后续战役奠定了坚实基础。
淮海战役:国民党军的生死对决
战略对峙的形成
济南战役后,国军几乎所有次要战略要点都被扫荡一空。剩下的地方,都会一下触及双方最核心的利益,无余地可回旋,剩下的仗,只要一打,就必然引发双方战区级的大决战。
所以三大战役,尤其是淮海战役之所以演变成那么大的规模,甚至远远超出粟裕和中央军委当时对“小淮海”战役的规划,就是因为战争开始两年之后,双方已经到了图穷匕见,退无可退,只能决战,必须决战,不得不决战的阶段了。
国民党军的心理底线
对国民党军来说,淮海战役是一场生死存亡的决战。抗战后国军系统有13个美械军:2、5、8、13、18、53、54、71、73、74、94、新1军、新6军。其中,派驻在东北战场的有新1军、新6军、71军、53军。辽沈一战,损失4/13。损失虽大,但可以说,还没有伤筋动骨。
凤凰卫视中文台2006年前后曾制作过一部10集纪录片《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个人感觉,这个“生死对决”的注解是非常准确的。
战略重要性
淮海战役如果国军打好了,那么华东局面巩固,国军精锐得以保存,牢固坚守徐州、海州、蚌埠一线,甚至乘胜可能收复济南,进窥山东,整个华东局面如果好转,就可以很好地对江南地区基本盘形成可靠屏障,利用这个宝贵的时间窗口,国军系统可以整顿内部,进一步发动战争动员,编练二线兵团,争取美国援助,这对于一个从未真正实质上统一过全部版图的“名义上”的中央政府来说,这不是不可以接受的局面。
甚至还可以说,与抗战中被压缩到西南一隅的重庆陪都时代相比,是一个不错的局面。
因为抗战结束之后,被日军平推到南方,紧缩在云贵湘赣一线的国民党军事集团,占领区本就极度狭小,连江浙沪,安徽、湖北等省都是日军投降后重新接收的,更不要说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的东北。
所以辽沈战役前,1948年3月份,蒋介石力主东北主力撤退算是见好就收,能走就走,顺水推舟。后来拖延日久,到了9月份想走走不成,又极力坚持沈阳主力沿北宁线,硬打出一条血路,和锦西侯镜如兵团东西对进,“在撤退前,顺便给东北共军造成重击”,可算是贪心不足,心怀侥幸的“顺手牵羊”。
对东北,国军方面自始至终的战略都是弹性的,或者说是摇摆的。按照蒋介石的最初的构想,国军就到锦州为止,后来之所以谋夺东北全境,一是因为当时的军事胜利造成乐观,不拿白不拿,二是美国马歇尔背后怂恿,但整体来说,国军对东北,不像共方那样势在必得,势在必守,将之当成解放战争中由北而下,与国民党在中原地区争雄的最大的,最雄厚的后方基地。
双方对全国地盘的战略取舍和争雄对撼中对打法的具体选择,以及对各自基本盘、根据地的认识与争夺,最终使得辽沈与淮海两大战役,在双方阵营中形成了重要性上的差异。
尤其对国军,真正最重要的还是淮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