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道教里的北斗七星,到底有多神秘?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35:4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道教里的北斗七星,到底有多神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北斗七星以其独特的形状和神秘的光芒,自古以来就备受尊崇。在道教文化中,北斗七星更是被赋予了深厚的象征意义,被视为宇宙秩序与生命指引的重要象征。

01

北斗七星的象征意义

道教将北斗七星人格化为七位星君,每位星君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职责:

  • 天枢贪狼星君:象征权力与财富,掌管统治力。
  • 天璇巨门星君:主管是非评判,能遮蔽其他星辰的光辉。
  • 天玑禄存星君:代表简而治之的能力。
  • 天权文曲星君:象征文艺才能和文学艺术。
  • 玉衡廉贞星君:体现傲气与特定性格特点。
  • 开阳武曲星君:象征刚毅坚强的性格。
  • 摇光破军星君:与战争相关,拥有独特职责。

这些星君不仅赋予北斗七星神秘力量,还构建了道教独特的信仰体系,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运行的理解和敬畏。

02

北斗七星在道教仪式中的应用

在道教中,北斗七星不仅是信仰的象征,还是仪式和修炼的重要元素。道教有专门的礼斗、拜斗仪式,用于祈福消灾。这些仪式源于道教对北斗七星的崇拜,认为通过仪式可以与北斗七星的能量相连,获得庇佑和启示。

道教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星斗信仰体系,将北斗与南斗信仰扩大为五斗信仰,并认为人的受生与命运皆掌握于斗府。因此,道教按照每个人出生时所属干支分属北斗七星,并将之称作“本命元辰”,且各由“元命真人”辖管。

随著道教信仰逐渐普及中国,星斗信仰又在唐代与宋代呼应秘密大乘佛教经典的翻译引入;同时,秘密大乘佛教也发展出其北斗信仰。 接著,《北斗本命延生妙经》、《太上说南斗六司延寿度人妙经》、《东斗经》、《西斗经》及《中斗经》等(合称《五斗经》)一一出现流传,并由此逐渐发展出五斗经诵念仪式。另外,因吸取大量印度教神祇的佛教存在摩利支天信仰,传入中国后与原先早已存在道教里的“斗母(斗姆)化生五斗”信仰逐渐统合,并陆续发展出《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先天斗母奏告玄科》等经典,进而形成在三元八节诵念斗经的习俗。此外,北斗七星与辅弼二星从此被称作“九皇”,《北斗九皇隐讳经》也由此产生;同时,因为斗母信仰的流行,九月初一到初九被称为“九皇斋”。

03

北斗七星在道教修炼中的作用

在道教修炼中,北斗七星常作为能量来源。道士通过特定仪式与功法连接北斗七星的能量,以获得启示或增强自身能力。北斗七星在道教修炼和法术中也有广泛应用,道士们通过特定仪式与北斗七星能量相连,获取神秘力量和启示。

道教认为,北斗七星不仅是神秘力量的来源,也是指引和导航的象征,帮助信徒在生活中找到正确方向。在道教文化中,北斗七星被誉为七元解厄星君,每个星君都有独特的职责和象征意义。从天枢宫的贪狼星君到摇光宫的破军星君,他们不仅掌管着个人的命运,还象征着宇宙的秩序和平衡。

04

北斗七星崇拜的历史发展

北斗七星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有关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上记载的一些卜辞中,曾提到日食,月食和若干星辰命名。而在西周时期,天文学有了相当的进步。在《诗经》中曾提到了众多星宿名称。

而北斗星的真正命名形成于于汉代的《史记》,《史记》记载:北斗七星,所谓“旋 、玑 、玉衡以齐七政。”平旦建者魁 ; 魁,海岱以东北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 ,皆系于斗。

“北斗”这一名字已经初步形成。它较为详细的记载了北斗这一名字的来历以及当时人们对它的了解。再往后的引《春秋运斗枢》更为详尽的写出来北斗七星的来源:第一天枢 ,第二旋 ,第三玑 ,第四权 ,第五衡 ,第六开阳 ,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 ,第五至第七为标(杓),合而为斗。自此,北斗七星的名字完整了。

汉代的天文学和历法的编制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西汉时期的《太初历》以及汉成帝在位时的《三统历》,还有东汉时期的《四分历》相对于之前都有了更为精细的描述。同时也对北斗的相关历法天文扩展的更为全面。《史记 ·天官书》云 :“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这时的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甚至四季轮回都要归于北斗。这样的文献记载还有许多,例如:《淮南子.天文训》就曾说: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 ,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

其意思主要说了北斗对于一年四季的时间变化的影响。那么从文献中可看出,北斗决定着四季于二十四节气,万物生长受其制约,农耕劳作根据它的引导进行有序规律的活动。《淮南子 ·本经训》日:“瑶光者 ,资粮万物者也。”汉朝天文学的理论扩展使得北斗在农业于星象方面的地位大大提升。

西汉初期为了调养生息,促进社会发展,安抚战乱后的百姓。西汉的统治者推行“黄老”学说,且主张“天人感应”。这一理论借用大量的阴阳家思想要素,与秦朝严苛的法家思想不同,提出者董仲舒将天塑造为一个具有人格色彩的宇宙最高主宰,主张天人合一,天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人世间的自然现象体现出来。

君主受命于天,百姓如违抗君主,就是违抗天意。但同时君主也需谨慎,应该顺应天意而为,如有违抗,就会有天灾警示。这其中包含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而“北斗”这一被称为“帝车”的星宿,自然会被具有其天人感应思想的人民所崇拜重视。“帝车”这一称号来自于出土山东嘉祥武氏祠的“天帝巡行图”中的天帝坐于车中,有人说其为北斗巡行图,天帝坐于车中,将北斗七星作为其活动场所。

《史记.天官书》云:“斗为帝车 ,运于中央 ,临制四乡”。汉代人都将北斗七星视为帝车,到了凡间自然就将帝车映射到皇帝身上,《后汉书 ·刘瑜传》中刘瑜将帝王喻为“北辰之尊,神器之宝”,而皇帝为了顺应天意,统一权利,也将北斗视为自己的化身。正所谓君权神授,北斗帝车这一比喻恰好印证于此,汉代的帝王们通过此来增强权利和权威。《诗含神雾》 日 :“圣人受命必顺斗,张握命图。”

“谶纬”,“谶”是用诡秘的预言作为神的启示,预示着吉凶祸福和治乱兴衰,而“纬”则指用“神意”来解释儒家经典的纬书。 谶纬的内容大多含有阴阳五行思想,两汉时期的统治者们将其作为一种统治工具。由于与儒家思想有关联,加之又统治者的推动,造成了谶纬的流行。而北斗在其中又变为了掌管生杀大权之神,将人的生命与命运全系于它的身上。

后汉书·文苑列传·赵壹传》:“收之于斗极,还之于司命”。表明了在东汉时期,已经北斗七星主管生死的观念。由于北斗主杀,当时的人们希望通过祈祷北斗来延长自己的寿命,或者改变命运。《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曾记载了孙权为病重的吕蒙: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综上所述,汉代的谶纬之学的盛行导致了星宿学说的快速发展,而北斗信仰也在其中不断的被完善和扩充。

人们对于北斗的认识不再是仅限于是年月与帝车的象征,北斗的影响已经落于每一个人心中,小到琐事,大到国事,

综上所述,北斗七星不仅是道教文化中的核心象征,更深刻影响了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及日常生活。其神秘性和象征意义,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