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护理助力骨折术后恢复
中医康复护理助力骨折术后恢复
近年来,中医康复护理模式在骨折术后恢复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医康复护理模式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通过汤药治疗、情志护理等多种方法,促进患者身体的自然调理和恢复。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还能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加速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康复护理的理论基础
中医康复护理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中医认为,骨折不仅是局部的损伤,还与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骨折部位的恢复,还要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状态。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具体方法与应用
汤药治疗
手术常常为骨折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导致患者关节背伸或背屈障碍,从而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与行走。中医认为关节活动障碍会引发机体气血和经络受损,水液停滞而出现肿胀症状,同时可伴有口渴、赤尿、便秘等症状。在中医中骨折愈合需经过祛瘀、生新、骨合3个阶段,认为血不活则骨不能接,故骨折的治疗更为注重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使用舒筋活血汤药是术后常见的促进骨折愈合的方法,中药可以缓解炎症反应,通畅气血,同时配合以有效的中医康复疗法,则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对其术后关节障碍改善与生活质量起到优化作用。舒筋活血汤的制定可以由黄芪、红花、香附、鸡血藤、络石藤等中药共同配制。不同的汤药有其各自的作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帮助患者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瘀滞,促进愈合。随着愈合进程的推进,可逐步使用补肝肾、壮筋骨的方剂,如独活寄生汤、肾气丸等,以增强患者的体质,加快骨痂的生成,阶段性汤的药联合应用能较快地达到化瘀止痛、行气活血、接骨续筋以及祛风除湿的目的。除去将汤药内服外,也可以选择加热药物使其产生蒸汽来对患肢进行熏蒸或选择将患肢浸泡,由于热传导,中药成分能更快渗透皮肤,同时肢体末梢的微血管舒张,有利于增加患肢血液循环,达到快速消除血肿、镇痛的作用。
情志护理
中医学认为怒伤肝,肝主疏泄,暴怒易致肝气郁结,从而导致气血瘀滞,这不利于术后患者的骨骼的代谢和修复。患者手术后可能存在焦虑、抑郁等诸多负面情绪,此时护士通过运用情志相胜、移情易性、顺情解郁等中医情志护理方法,如语言的安慰,理解的态度和恰当的肢体接触缓解和消除疾病带给患者的负面情绪,这对患者身心的康复有积极的正面。钱佳丽等在对股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以及康复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效的情志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睡眠、焦虑、抑郁等情况。此外另一项研究也表明通过鼓励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能使得患者的应激障碍得到明显改善,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住院时间,使得Rasmussen评分有所提升。情志护理的应用需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制定个性化的中医心理护理方案,主要是在日常护理过程中使患者能够运用自我效能,改善对疾病的应对方式,从而达到促进自身康复的目的。
针灸治疗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等重要作用,同时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副作用少等优点。近年来,针灸已逐渐成为处理骨折手术后问题的辅助治疗,研究表明,针灸有助于骨折愈合,并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为针灸主要综合调节气血、神经、免疫等多个系统,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从而加快骨折的愈合过程。一项运用温针灸通过综合调节多个系统来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发现该方法治愈3例,显效21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多项研究表明骨折患者的术后护理中使用针灸可以减轻疼痛和炎症,并提高骨骼强度和骨矿物质密度。针灸临床常见主要分为两种方式,手法或通过电针(Electroacupuncture, EA)是将电刺激应用于针灸针。由于手术部位的不同,在选穴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医生在施针时可以考虑以局部特定穴为主穴,如膝部的阴陵泉–阳陵泉–梁丘–膝眼–犊鼻,脊柱可选脾俞–肾俞及相应节段夹脊穴结合远端腧穴委中等,而三阴交–足三里、膈俞–血海–太冲可作为主要配穴运用,一类偏补益,一类偏活血化瘀,切中病机。此外,针灸时需要考虑骨折愈合的时机,时机不同选择的穴位也有所不同。在骨折术后早期针刺隔俞、血海、太冲为主要的穴位可以活血化瘀,中后期针刺三阴交–足三里来补益肝肾、调和气血。在临床实施时需要根据患者骨折部位的不同,调整针灸方案,以确保最佳的疗效。
穴位贴敷和按摩
穴位贴敷是中医特色技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主要是将具有特定药效的中药制剂制成膏剂或贴剂,贴敷在身体的特定穴位上,通过皮肤吸收药物以发挥药效,可达防病或减轻病症的目的。同时护士配合点、按、推等按摩手法刺激相应的穴位,有助于加强治疗的效果。这种治疗方式兼具了中药和穴位的双重作用,既能够发挥中药的疗效,又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在操作前患者需采取恰当的姿势,充分暴露施术部位,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温度适宜,以利于患者放松。在贴敷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患者感受,若出现皮肤过敏或不适,应及时处理。在贴敷结束后,要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穴位贴敷和按摩不仅能够缓解疼痛,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
临床效果
一项研究对98例骨科术后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49例采用常规护理,49例采用中医康复护理。结果显示,采用中医康复护理的研究组护理有效率为39/49(79.59%),明显高于常规组的39/49(79.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中医康复护理在骨科术后恢复期的显著优势,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和普及。
结论
中医康复护理模式在骨折术后恢复期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的特点。通过汤药治疗、情志护理、针灸治疗、穴位贴敷和按摩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不仅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疼痛,还改善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加速了骨折愈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护理与西医康复护理相辅相成,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