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感:超感官知觉的历史、研究与解释
第六感:超感官知觉的历史、研究与解释
第六感,即超感官知觉,是人类除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之外的第六种感官知觉。这种神秘的能力一直吸引着科学家和普通人的关注。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超感官知觉的研究历史、实验方法、批评和质疑,以及相关的理论解释。
超感官知觉的研究起源
超感官知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英国和美国的灵媒会。当时,上流社会的一些精英成员会定期举行降神会和灵媒会,试图与灵魂交流。到19世纪末,一些科学家和思想家加入了这些灵媒研究社团,致力于研究与灵魂的交流以及各种“心灵”现象,包括心灵感应和催眠。
1882年,心理学研究协会在伦敦成立,1885年,美国也成立了相应的分协会,这两个机构至今仍然存在。直到1930年代,美国杜克大学的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莱因和他的妻子路易莎·埃拉·莱因开始对超感官知觉进行系统性研究。他们创立了超心理学实验室、超心理学杂志、人性研究基金会和超心理学协会,约瑟夫·莱因还出版了《超感官感知》和《超心理学:心灵前沿科学》两本书。
莱因夫妇的研究
莱因夫妇对超感官知觉的研究始于1930年代。妻子路易莎·莱茵主要专注于收集相关案例,而约瑟夫·莱因则在实验室工作,定义超感官知觉的相关术语,并设计实验来测试它们。他们发明了一种简单的测试卡片,称为齐纳卡,用于测试第六感能力。齐纳卡上有圆形、方形、波浪线、十字和星形五种图案,每种类型各5张,共25张卡牌。测试时,被测试者需要猜测卡片上的符号,通过统计结果的准确率来判断第六感的能力大小。
批评与质疑
约瑟夫·莱因的实验很快迎来了其他学者的质疑和批评。许多心理学研究机构试图重复莱茵的实验,但没有成功。普林斯顿大学的W. S. Cox对132名受试者进行了25,064次齐纳卡试验,但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超感官知觉的存在。心理学家约瑟夫·贾斯特罗也评论说,莱茵和其他超心理学家收集的大部分第六感证据都是民间轶事或可疑且片面的测试。
莱茵的实验之所以不被主流学界认可,主要是因为实验中存在感官泄漏或作弊的可能性。例如,被测试者可能通过阅读卡片背面的符号或观察测试者的表情和举止来获取线索。
新的实验方法
20世纪60年代,超心理学家开始尝试不同于莱茵的强制选择方法。新的超感官知觉测试方法包括梦境心灵感应实验和甘兹菲尔德实验等。甘兹菲尔德实验是相关研究中最为推崇的一种检验方式。在典型的甘兹菲尔德实验中,被测试者待在一个房间里,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放松,眼睛被蒙上并被红光照射,还需要佩戴一副耳机,通过耳机播放噪声。在此期间,“测试者”观察随机选择的目标,并试图将信息发送给被测试者。被测试者需要描述他们能在脑海里“看到”的东西。实验结束后,被测试者需要从一组可能的目标中选择一个与他们目睹的图像最相似的目标。
实验的缺陷
尽管有新的实验方法,但这些实验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齐纳卡实验中的堆叠效应问题,即有限的目标序列违反了统计检验的独立性条件。此外,感觉泄漏的线索、糟糕的洗牌方法或标记的卡片都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差。
历史上的骗局
历史上有一些人利用测试实验中的缺陷来假装拥有第六感超能力。例如,华金·玛丽亚·阿加马西拉声称能够通过封闭的金属盒读取骰子上的笔迹或数字,但最终被哈里·胡迪尼揭露为骗子。
军事机构的研究
几个主要大国的军事机构也对超感官知觉进行过系统研究。例如,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防情报局在1972年至1995年间花费了2000万美元用于相关研究,但并未取得有意义的成果。
科学界的立场
尽管超感官知觉现象在民间广为流传,但科学界目前拒绝承认其存在。主要原因包括缺乏确凿的证据、缺乏解释超感官知觉的理论,以及缺乏积极的实验结果。超感官知觉研究目前仍属于超心理学中对超自然心理现象的研究范畴,受到主流学界的批评和质疑。
日常生活中的“第六感”
尽管科研机构和军事单位的系统性研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但现实生活中超感官知觉现象似乎无处不在。例如,很多人都在生活中经历过和梦境似曾相识的场景,或者在某种特殊情况发生前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现象可以通过认知偏差来解释。人们倾向于感知随机系列事件中的模式,当两个看似相关的事件发生在很近的时间上时,人们会认为这是一种预感或超感官知觉,而忽略了相反的证据。
可能的解释
对于超感官知觉现象,目前有几种主要的理论解释:
认知偏差: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信念的证据,而忽略相反的证据。例如,当朋友在你想到他们后打电话给你时,你会认为这是第六感,而忽略了朋友在你没有想他们时打电话的次数。
高度直觉:有些人特别擅长分析看似不相关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猜测。例如,你可能潜意识地识别出他人面部表情或语气的细微变化,从而判断他们是否在撒谎。
电磁波理论:有人认为超感官知觉是一种类似电磁波的能量,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信息如何穿越时间或从物体移动到心灵。
高维度现实理论:一些人认为超感官知觉是来自高维度现实或意识的“溢出”。根据这个理论,除了我们意识到的物理宇宙之外,我们都存在于另一个有着不同支配规律的维度中。
量子意识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的人脑可能是一台量子计算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物理学家马修·费舍尔提出,磷原子的核自旋可以作为大脑中的基本“量子比特”,使大脑能够像量子计算机一样运作。
未来展望
尽管超感官知觉目前还不被主流学界认可,但人类对意识和知觉的底层原理仍有许多未知。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我们可能会在高位空间、量子力学等领域取得突破,为超感官知觉提供科学解释。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