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建成首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可“一键切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武汉建成首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可“一键切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湖北省人民医院洪山院区项目近日完成竣工验收并正式挂牌。作为湖北省首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该项目在建设规模、技术创新和管理方法上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近日,位于洪山区光霞路与白沙四楼交汇处西北角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已正式挂牌。
湖北省人民医院挂牌,摄于2024年6月15日。
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承建的湖北省首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项目,现已完成竣工验收。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7.7万平方米,包括8栋地上独立单体及地下停车场,共设置床位1098张,其中ICU病床54张。该医院定位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区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一键启动”实现平疫转换
为实现医院平疫转换功能,项目团队提前优化布局医患流线,合理规划“三区两通道”线路,分隔出污染区、半污染区与洁净区,做到医患分流、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在新风机及排风机末端,安装可调节型定风量阀,疫时切换高档风量运行,满足负压病房要求。采用传感器及信号线,联通医疗一体化监控管理平台,实现平疫转换“一键启动”智能化控制。
“技术创新”破解施工难题
医院直线加速器机房墙体最厚达4米,顶部采用由大容重磁铁矿石特制而成的铁矿混凝土。为此,项目团队经过10余次模拟实验测试,制定了“冷凝水管循环冷却”施工方法,浇捣时在墙体内设置100余个无线测温器,有效控制内外温差、降温速率。创新采用一种可周转装配式悬挑工字钢模板支撑架体施工技术,解决大跨度、超高混凝土悬挑屋架施工难题。项目累计应用智能建造技术68项,获武汉建筑业BIM+数字化应用成果大赛金奖。基于“平疫结合”特殊建造工艺,发表论文5篇、取得专利2项,1项科技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精细管理”助力“精益建造”
项目充分发挥EPC管理能力,从全周期、全专业、全要素出发,围绕医院布局、医护需求、洁污流向等开展数十次科室访谈,对各科室进行专业化设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针对各医疗功能单元制定楼栋楼层医疗单位销项登记表,建立精益建造穿插模型,科学编制项目全周期计划,全力保障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本文原文来自中建三局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