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新突破:沧州首创“北京身份”模式引35家药企
京津冀协同新突破:沧州首创“北京身份”模式引35家药企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场跨区域的产业大转移中,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凭借创新的“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模式,成功吸引60家药企落户,成为京津冀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北京身份”破解跨区域监管难题
按照我国药品生产实行的属地监管原则,药企如果从北京迁出,需要重新进行药品生产审批,这一过程可能耗时数年,严重影响企业生产连续性和市场竞争力。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首创的“生产在河北、监管属北京”模式,完美解决了这一难题。
具体来说,这一模式允许迁入沧州的北京药企保留“北京身份”,即药品批准文号等资质仍属北京,由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管。这种跨区域管理体制,既保证了药企的生产连续性,又维护了药品监管的严肃性。
企业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以北京斯利安药业为例,该公司在沧州设立分公司后,不仅保留了“北京身份”,还通过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实现了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
斯利安药业沧州分公司质量负责人刘伟青表示,公司生产的某抗肿瘤原料药杂质含量已从0.15%降至0.06%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标准,为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链条完善,创新平台助力发展
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不仅注重单个企业的引进,更致力于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园区已形成“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全产业链布局,产品涵盖心脑血管、抗肿瘤、抗感染等多个领域。
同时,园区还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高端人才和科研项目落地。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已入驻18个科研团队,7项科研成果实现转化。这些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推动了整个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成效显著,成为产业转移新高地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累计入驻企业60家,其中北京企业35家、天津企业9家,总投资达210亿元。园区已投产原料药产品100余个,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沧州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张志宏表示,沧州将继续加强承接平台建设,构建与京津上下游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链体系,推动更多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和创新业务板块落户沧州。
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成功实践,为京津冀产业转移提供了宝贵经验。其创新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的产业链条,不仅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还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