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盘龙江水质达30年最佳,综合治理见成效
昆明盘龙江水质达30年最佳,综合治理见成效
昆明市盘龙江水质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根据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最新发布的数据,经过持续的综合治理,盘龙江水质已从过去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达到近30年来的最好水平。
历史传承:《六河图说》奠定治水基础
盘龙江是昆明市的母亲河,自北向南纵贯昆明城区,不仅是重要的城市景观,也是滇池的主要入湖河流之一。早在清代,云南粮储水利道副使黄士杰就编撰了《六河图说》,详细记录了盘龙江等六条主要河流的源流、支派、堤闸、沿河田亩、水排及修浚工程规划。该书科学考证精确,数据详实,不仅在清代成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文献,还被收录于《中国河渠水利书目》,成为研究中国水利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其治水思路至今仍对水利建设有重要启示。
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提升水质
近年来,昆明市政府持续加大盘龙江的治理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在截污治污方面,盘龙区投资1600多万元,在甸头村的段家营、甸头上村、甸头下村3个村小组300余户人家新建管网和检查井,并在村内建设一座污水处理站,实现村内雨污分流。2021年底,雨污分流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3个村小组1000余人的生活污水实现100%收集处理。在村民苏加凤家中,院子整洁干净,洗完菜的水、卫生间的污水都流入新建的管网。“以前经常会出现污水横流的情况,现在干干净净,住起来也舒服。”苏加凤说。统一收集的污水进入甸头村污水处理站,每天可处理80立方米,能够满足村子日常污水处理需求。
在河道整治方面,2023年,盘龙区实施盘龙江滨河海绵绿廊建设项目,对霖雨桥至飞龙桥段东岸进行扩建并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过去杂草丛生的河岸铺植了整齐的草坪。项目建好后,既能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又能起到保护河道和水质的作用。此外,昆明市还推进金汁河美丽河道、东干渠水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让河道不仅具备景观、防洪、生态环境等功能,还能满足市民休闲娱乐需求。
在生态修复方面,昆明市启动东白沙河水库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小微湿地建设和缓冲带植被恢复。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张林介绍,项目建成后,将起到周边3个城中村雨季溢流处置、改善东白沙河水质、有效提升周边生态环境等作用。目前,水库生态修复已初见成效,大坝建起步道,不时有居民在步道散步、运动。水面上各类水鸟追逐嬉戏,据统计,水库共记录到鸟类45种301只。此外,水库周边还将设置钓鱼栈道,让市民近距离享受生态福利。
显著成效:水质提升至近30年最好水平
根据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的监测数据,2023年,盘龙江水质已提升至Ⅲ类,达到近30年来的最好水平。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昆明市在滇池保护治理方面的持续努力。近年来,昆明市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滇池流域全面建立“四级河长五级治理”工作体系,设置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长812名,并设立村民小组河道专管员,实现入湖河道监督管理全覆盖。同时,昆明市还落实生态补偿制度,初步拟定《2021年度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金(第一批)资金分配建议方案》,资金拟安排至39个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5.30亿元。
居民感受: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甸头村村民对治理效果感受最为直接。在甸头村,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湿地公园。近年来,甸头村建设了200亩湿地,让整个村子犹如一个大型湿地公园。上游农田面源污染物、雨水携带的村内地表污染物等,通过生态沟截留进入湿地进行生态吸附处理,达标后再进入河道。当下正值旱季,湿地内水位低,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清除里面的杂草。“湿地不仅要建好、用好,更要维护好,每年冬天我们都会对杂草进行清理,避免杂草腐烂后造成二次污染。”甸头村党委书记韩金德说。在牧羊河沿岸的生态沟内,种植了美人蕉、菖蒲、旱伞草等有强污染物吸附功能,又具备景观效果的植物。此外,盘龙辖区5万多亩农改林也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未来展望: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景观带
昆明市生态环境局盘龙分局局长孟奇表示,近年来,盘龙区实现国控、省控等13个水质监测断面水体优良率100%,盘龙江、牧羊河、冷水河、松华坝水库等入选省级美丽河(湖)。下一步,昆明市将继续推动盘龙江的治理工作,力争将其打造成一条生态、美丽、宜居的城市景观带。同时,昆明市还将进一步完善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河道内源污染治理,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河道清淤等工作,确保盘龙江水质持续稳定向好。
盘龙江水质的显著改善,不仅提升了昆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随着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这条承载着昆明历史记忆的母亲河,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